华夏收藏网讯 工作人员会邀请观众脱掉鞋子进入美国艺术家希拉·佩佩的作品《为了人民》。在这件作品中,参与带来“体验”,未参与只是“观摩”,两者带来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台湾艺术家赖志胜的作品《边界》布满装修后杂乱的废弃物,他说:“空间中遗留下的是生产痕迹,这种痕迹是我们原来不需要的,是一种反方向的参与。”
“政先生”(白色海报)被张贴园区在各处,以看似没有“参与”的方式,参与了双年展。
本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理念从“社会雕塑”概念出发,拓宽了“雕塑”的边界,包括影像、装置、表演等各种形式。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于5月16日在深圳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正式开幕,此次双年展邀请到了英国泰特美术馆的策展人及公共项目召集人马克·丹尼尔(Marko Daniel)作为策展人,以“我们从未参与”作为主题。双年展将以三个展厅及公共区域的共33件作品和近20场讲座和对谈构成,持续至8月31日。
否定之否定的概念
一个期待观众参与互动的展览取名“我们从未参与”,是否有剑走偏锋故意夺人眼球之嫌,策展人马克·丹尼尔却说,“我们知道会有很多质疑,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副策展人之一的吕佩仪则将这个主题当作是开放的造句游戏。“‘我们从未参与’,句号,去肯定它的现实状况;惊叹号,强调从未;问号,去质疑我们 究竟有没有参与,参与了什么;省略号、分号、逗号,都可以将这个故事持续发展下去。”扩充观者的想象,形成一个集体的脑力激荡,正是策展人的初衷。
这次双年展的理念是从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社会雕塑”这一概念出发,即雕塑不再只是物质形态,而是介入社会关系。然而,注重情景和遭 遇,向公众征求互动的创作渐渐从一种边缘的实践成为了各种国际展览中的中流砥柱,一些艺术家不禁开始反思:参与是否已经流于一种景观?参与是不是必要的? 有没有其他形式的参与?如果说博伊斯最初提出“社会雕塑”是对传统艺术家自己闷头苦干的方式的一种否定,新一轮的思考更像是“否定之否定”,对当下已经成 为“烂俗陈腐”的参与式艺术的拒绝。
在策展之初,马克到中国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考察,走访不同艺术家的工作室,他自己也称这个阶段是整个策展期间最“值得”的部分。“这个主题是我 在中国期间和不同艺术家的对话之中诞生出来的。我觉得非常棒的一点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并非迎合这个主题,而是主动地挑战,发展了这个主题。”
OCAT的艺术总监卢迎华说,“深圳雕塑双年展举办到现在已经第八届,我们早已经拓宽了雕塑的边界。”这也是双年展在已经包容了影像、装置、表 演等各种形式的情况下,却仍然保留了“雕塑”二字在题目中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东西都是雕塑。”艺术家李景湖这样理解。
此次双年展共邀请到了33位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共34件作品陈列在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的深圳馆的A和B展厅、北区的B10馆及周边的公共区域内。
取名《开放》的自动屏蔽门装置来自于墨西哥艺术家海克特·扎莫拉,油画,他将在中国随处可见的自动伸缩门切割了展览大厅,并且在伸缩门上滚动显示诸如 “少生孩子多养猪”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标语。自动伸缩门由电脑控制,自由伸展,也和展厅中别的作品连为一体。但是看似迎合、参与的姿态其实确是干扰和操控 的,“就像那些政治标语一样嘛。”海克特说。
由5个成员组成的“政治纯形式办公室”,提倡一种“我们共同存在”的集体生活方式。这次的双年展,他们将五个人的不同的五官部分组合到一起,创 造出了一位新的人物——“政先生。”政先生的大头海报被张贴在整个园区的墙上、柱子上、走廊上等各处公共区域。“张贴海报本就是传统的一种展示和宣传方 式,不论在美术馆还是公共空间,这种传播方式是相同的。”政纯办的成员之一洪浩这样说。他们的作品,没有在常见的“展位”出现,看似全然没有“参与”这个 展览。洪浩还讲起开幕前一天发生的一个场景,他看见两个女孩子在小心地揭下他们的一张海报,原因是这张海报覆盖了她们的海报!揭下以后,女孩子把海报揉成 一团,扔进了垃圾箱内。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