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孙振华来深圳的那年,拍于大鹏所城。
深圳中心公园内的雕塑《深蓝》,是由休斯顿访问代表团赠送给深圳的,这之后,很多外国雕塑家的作品落户深圳,华侨城也举办了雕塑展,这代表着深圳越来越国际化。
《家园》
《邓小平雕像》
现在的深圳是个生动丰富的创作现场
1992年孙振华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被深圳借用参与城市雕塑整体规划,那之后他决定调动来深圳工作生活。“当时这个决定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我是中国美院第一批博士生,也是第一个主动放弃美院教职工身份的人。”孙振华说,是深圳那种自由的气质吸引着他,而个体意识的觉醒是孙振华认为当时深圳最有魅力的一点。从传统的熟人社会中出走,来到深圳,他发现每个人可以只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而不需要去理会别人的看法,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欲望和梦想,生活充满了可能性和想象力。
1998年,在四川大厦对面,出现了一个名为《家园》的雕塑,是两头大牛中间有头小牛,一派安详。城市建设者们逐渐都在深圳安定下来,通过雕塑也开始体现深圳人逐渐有了归属感,城市建造者也在推广深圳人的自我认同。
雕塑落成之后,全国20多家媒体扛着摄像机来报道,孙振华也因为这个作品参与录制了央视的《东方之子》节目,获得了很多赞许。“其实这座雕塑就反映了人跟城市的一种互动。因为城市有这样的包容度,才让人有所作为。而当我们把城市的精神记录下来,成为艺术作品之后,又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深圳人的一天》雕塑主体全都是深圳街头最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中有酒店的咨客,有外来务工的清洁人员,有华强北街头的推销员,有包工头还有老外,每个人像旁都有一个牌子,上面刻着这个雕塑原型的真实姓名、职业、年龄和籍贯,把每一个普通人都当做深圳此刻的剪影,永恒地记录了下来。人像背后还有一面主题为“数字的深圳”的浮雕墙,是1999年11月29日当天深圳的各种数据,有当天的出生人口、消耗的粮食数量、股市行情、甲A战报等等,通过数字来体现平凡的一天。“当时就是我随手翻的日历,翻到哪天就用哪天的数字,就是要体现那种随机性,而不是刻意去选择什么黄道吉日。”
这一则新闻给孙振华留下了深刻印象,深圳早早就有了英雄不问出处、服务应该平等的观念。当时在内地,很多地方看电影有特供场次,新华书店也有内部书库需要持证才能购书。那时的深圳,有些书店比如博雅有很多进口图书,虽然卖得贵,但能买到很多在内地看不到的书,人的选择变得更多,眼界也变得更宽。
在孙振华眼中,1999年时深圳以个体为本的城市气质已经完全确立。当时为庆祝特区成立20周年,孙振华参与设计的街心公园纪念雕塑也一反其他城市喜欢高大上丰碑的惯例,完全以深圳街头的普通人为原型,做成《深圳人的一天》。这个雕塑如今还立在园岭住宅区,成为深圳标志性城市雕塑之一。
《深圳人的一天》、《都市风景线》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第二波高潮,也真正引发了深圳城市的巨变,深圳开始了真正以经济建设为主流、强调个人价值的改革浪潮。这时很多内地高校的教师纷纷南下深圳,孙振华就是其中之一。
《深蓝》
2000年前后,深圳的雕塑开始趋向平民化,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深圳人的一天》和《都市风景线》,表现的都是日常化的生活,移民城市也逐渐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定居地。
出品:南都深圳杂志部 监制:夏逸陶 池少伟 总策划:南岛 统筹:杜虹 采写:南都记者 蒯景怡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屹立于东门的雕塑《根》、园岭住宅区《深圳人的一天》大型公共雕塑艺术,以及上步中路雕塑景观示范带、深南路雕塑景观工程等,孙振华在每一次由他参与或组织的雕塑艺术活动中,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他对深圳这个城市的理解与期望。他一直强调,生动是深圳最大的特点,去参与保留和呈现这份生动,也是他最乐于去做的一件事情。 2007年,邓小平雕塑像在莲花山建成,这代表着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对深圳历史的回顾和总结。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深圳出现了一批以文化和神话为题材的雕塑,像蛇口女娲补天雕塑,本来是海边有一条栈道通往雕塑,现在已经填海成为了文化广场。南山区海王大厦有一个海神波塞冬的雕塑,直接从楼体穿过。孙振华认为,当时出现的这一批神话题材雕塑也反映了当时在深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们带来如神话一般的震撼。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深圳一直被称为“文化沙漠”,城市里举办的活动以民俗娱乐为主,很少有强调文化深度和学术性的活动。2005年,关山月美术馆当时的馆长柴凤春,邀请孙振华共同策划了一个面向公众的文化讲坛。“当时的策划点就在于用平民的语言来讲专家的观点,生动直接地传达学术。”这个讲坛坚持了10年,即今年11月刚刚做满100期的四方沙龙。四方沙龙的出现和发展也代表着深圳的文化朝着学术文化转变,这个沙龙曾经邀请到李云迪的恩师、钢琴教育艺术家但昭义来做讲座,讲述个人经历和钢琴教育的经验,把文化和艺术都变成可以向大众普及的知识,也让文化活动在深圳变得更多元。 这座1984年落成的雕塑,是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的地标性雕塑。它代表着第一代特区建设者像拓荒者一样开拓深圳,在荒瘠上建造出新的城市。1999年,深圳市委将孺子牛铜雕整体迁到了外大门口的花坛上,办公大院围墙后退10米,为深圳市民献出一块绿地。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2010年,改革开放30年纪念碑在莲花山脚下落成,三首对深圳影响至深的歌曲化成五线谱,被永远刻在了石墙上。通过雕塑总结历史,记录城市的当下,是最好的方式。 这些雕塑与城市产生了互文性 2012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结束之后,部分项目在深圳各处重新被组装,作为城市的一部分继续留在广场、公园、公共建筑大厅以及艺术机构的收藏空间中。对此孙振华点评说,这可以说是公众、媒体与城市间良性互动的结果。“这些展品,大众或许暂时看不懂。但这些艺术财富只要存在于深圳各处,就是一种进步。给大众时间,也给双年展时间,相信深圳百姓能准备好,迎接专业而国际化的展览。” 1994年,孙振华在世界之窗的雕塑工地上。 孙振华 ” 孙振华提到,当时策划这组雕像,深圳有关部门都很支持,没有人提出异议说是不是该遵循惯例做个丰碑式雕塑,都尊重这种偶然性和随机性,也尊重深圳每一个平凡的一天。这组雕塑记录的那一天随着城市发展显得历久弥珍,在2014年回头看这个雕塑格外有意义,原来当时的深圳是这样的。雕塑被赋予普通人的故事和经历之后,也显得更有温度。 一个人和深圳的互动,有多少种可能性?可以是通过一首《春天的故事》带来的震动,可以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羁绊感,也可以是因为这里带给他创业的第一桶金。对于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来说,他和这个城市的互动都来自于存在于城市各个角落的雕塑。参与设计了庆祝特区成立20周年和30周年的纪念雕塑,孙振华在深圳度过了二十个年头,也经历了这个城市从荒芜到现代化的转变。从一开始被深圳自由的城市气质所吸引,到如今认可深圳越来越多元和开放的文化氛围,孙振华通过雕塑这个纽带,坚持和城市进行良性的互动。“现在留在深圳的理由越来越充分,也许将来有一天会离不开这里。” 上世纪90年代,个体意识的觉醒是深圳最有魅力的气质 “自我”这个概念在深圳人心中逐渐普及起来,很多人当时来深圳会怀揣一个淘金梦,这也无可厚非,正好也反映了人们不必再以集体和单位的意志为前提,不再羞于承认自己希望挣钱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也不以阶层和身份划分人群。“有种无拘无束的感觉。”无论是政策还是人与人的相处,孙振华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包容力。 《孺子牛》 孙振华点评深圳城市雕塑 当时深圳人的平权意识也在普及。孙振华提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刚到深圳时注意到的一个细节,报纸登了一则消息,提到当时一个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到深圳入住宾馆,前面有人在排队,宾馆服务员让他稍等。演员很意外自己并没有因为名人身份而得到优先安排,服务员表示:“我知道你是著名演员,但是我们的规定是要把每个客人都当做上帝来对待。” 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反映普通人与深圳的互动 2003年,孙振华策划的展览“一个老红军的私人生活”在香港艺术馆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