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后,两馆通过五层的“空中走廊”、三层的“云平台”相互连接,观众随时可以两馆交互穿行,不需额外行走。而“空中走廊”与“云平台”均是两馆项目有特别可观赏性的位置,使得公众在相互“转场”时也可以观赏美景。
据了解,该建筑是“莲花山—市民中心—会展中心”中轴线上最后一个公共建筑项目。占地约为29688平米,总体建筑面积约91259平米,其中地上共5层,约为62440平米,地下为2层,约为28819平米。
韩文嘉
深圳市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即将竣工
大面积应用科学新技术
据介绍,由于两馆项目独特的姿态、复杂造型和较短工期,工程建设产生较大的施工难度。为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项目引入和应用了新技术、新管理,通过科学组织和合理工序搭接,在保证单道工序的合理程序与时间的前提下,缩短与上下工序之间的等待时间,从而快速推动项目。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城市雕塑”填补中心区最后空白
两馆在功能上被划为“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其中,当代艺术馆是以当代艺术的展示、收藏、研究、推广、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大型公益性艺术机构,城市规划展览馆是展示深圳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历程的窗口,是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和家园教育的重要场所。
此外,两馆项目综合运用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施工道路自动喷洒防尘装置、桥梁阻尼减震技术”等超过100项可大面积应用的新技术,还有“沙箱卸载”等注册专利技术,目前流行的“建筑3D建模(即BIM系统)”、“机器人高精度自动测量控制技术”、“3D打印”等科学新技术也在项目中有大面积应用。
负责该工程建设的中海地产相关负责人介绍,两馆从设计角度从几个方面形成了“分与合”。从空间上,利用公共空间,将当代艺术馆与规划展览馆按照东西轴线分开,形成规划展览馆在北,当代艺术馆在南的空间结构。而从使用区分上,当代艺术馆所展艺术品不能长时间经受阳光直射,所以相对封闭而位于南侧,规划展览馆因所展皆为城市进程,故位于北侧且相对开放。
最近,不少经过中心区的市民都会发现,正在建设中的深圳市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主体已经拔地而起,呼之欲出。记者了解到,该馆目前已经完成基本建设和验收工作,正在进行细节的完善和改进,不久后将可与深圳市民见面。
在福田中心区市民中心的东北角,记者看到,围挡中的深圳市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已初见规模,并以城市雕塑的姿态填补了城市中心区文化建筑的最后一块空白。两馆旋动的外立面以几何形体向文化中心区域方向旋转,生成建筑体块,同时形成一个新的入口,指向中心区域的中轴线。在建筑内压及城市对建筑外压的共同作用下,挤压出一个富有动感的雕塑构造的设计理念。
两馆项目从2012年底开始施工,据不少在周边上班的市民反映,在这四年内,并没有受到项目施工太多的影响。负责该工程建设的中海地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防尘降噪方面,他们除了采用常规的货车进出利用循环水进行冲洗、主要施工道路全硬化等常规方案外,更十分注重“绿色施工”:采取现场设置移动花草坛,用以隔离施工场地与周边环境,定期喷淋降尘,使现场粉尘处于可控情况。现场还采用了绿化覆盖裸土并设置了自动喷淋养护,使现场所有裸露土层均受植被固结,无法产生尘土。在噪音控制方面,施工方设置了测噪仪实时监控噪声值,一旦噪声值达到警戒线,立刻预警或停工整改。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