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勒·柯布西耶— 巨人的建筑”在
深圳华·美术馆开幕,展览将至7月31日。作为“2015中法文化之春10周年”及“OCA T十年”庆典项目之一,这次展览亦是柯布西耶在中国大陆的首展。其中展出的,除了柯布西耶独具代表性的建筑设计之外,还包括出自柯氏之手的家居设计、文论专著以及鲜有中国观众接触过的柯布西耶绘画与雕塑创作等共计200多件作品。
而白宇西在回答记者关于柯布对建筑师与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时表示,没人能逃开柯布的影响,中国没人受到柯布的积极影响,所有一切都是其负面的扩大,因为大家集体缺乏善恶二分并综合的能力。
2 .一、二层联动的中庭以拉图雷特修道院为参照呈现“在寂静中容纳10 0颗心和100个身体”。
如何面对柯布的遗产,需要从展览中寻找启示
即使不是建筑圈内的人,比如规划师、画师、雕塑师、设计师、写作者,或创客,或对新奇、对如何敏锐捕捉时代转型变迁感兴趣的人,都适合来看看这个展览,因为柯布就是这样的多面手。
3 .策展人现场为媒体导览。
1.今年是勒·柯布西耶逝世50周年。
中国没人受到柯布的积极影响,所有一切都是其负面的扩大?
勒·柯布西耶逝世已经50周年,这位20世纪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深远地影响了现代城市的发展。以此展为先导,展览期间,围绕柯布西耶的建筑哲学、城市构建理念以及他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创作,来自设计、艺术、文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的学者还将举办14场讲座、论坛等系列活动,从多层面与观众们一同来探索柯布西耶其人其作。可以说,一浪柯布西耶式的小旋风正在
深圳刮起。
在展厅的二层,记者被朗香教堂(1950-1955)的建筑模型吸引。这座精致的教堂,完整地传达了柯布西耶的精神向度。而在三楼,亦有必看的柯布西耶为自己与妻子设计的墓地模型,这座面海的墓地,让一个现代神话获得隐藏的乐趣。
展览营造具有柯氏气息的观展氛围
然而,走进华·美术馆一楼展厅,你会觉得有些空荡荡,一些黑方块有序地排列在入口大厅,似凳子又似幕碑,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楼几乎没有展品,只是场景的模拟。为何会如此设计?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白宇西向南都记者介绍,一层展厅模拟架空,还原的是两座建筑原型的公共氛围,同时这里将开设工作坊,为观众提供一个可以亲涉其中的展览环节;一、二层联动的中庭以拉图雷特修道院为参照,还将在这里开设公众讲堂,再次呈现“在寂静中容纳100颗心和100个身体”(这是柯布西耶接到拉图雷特修道院设计任务书时,神父作为甲方提出的要求)的理想。二层展厅则以时间为线索,呈现柯布西耶的一生及其丰富而多样的创作思路;第三层的观影空间,模拟柯布西耶式的屋顶花园,在这个不甚开阔却不失闲适的观展环境中,有关柯布西耶的记录影像将生动地折射他创造性的工作与生活。
他为机器、工业、现代主义的建筑确立了新的原型和原则,成就了他在现代主义建筑历史上的祖师地位。但当他把同样的机器、机械思维用来构想明日城市时,城市成了他的个人乌托邦,这时他走到了城市的反面。我们不能把现代主义之后的城市问题都归之于他,他只是做了他个人的关于城市的极为有限的探索。遗憾的是后人只是简单继承了他关于城市的机械的、自上而下、个人英雄主义的思维,而没有丰富和发展他的城市理想设计。
总之,整个华·美术馆的空间被策展人当作了一次柯布西耶式解读。柯布西耶早年设计的萨伏伊别墅(T he V illa Savoye)和拉图雷特修道院(ConventofLa T ourette)的设计理念贯穿展览,看下来可感受到强烈的柯式建筑气息。
我个人认可也会继续延续他的这些探索:1、城市应该集中集约;2、建筑应该架空;3、架空之后的地面应该是连续的绿地(我们现在称之为生态系统);4、屋顶花园(我们现在也会做农场)。并补充这些系统:1、反对他的汽车优先做法,用新的架空个人化轨道系统/慢行系统代替汽车交通;2、基础设施也可以架空并采用分布式策略,随架空轨道/慢行系统和架空建筑来铺设;3、给公众参与建设和灵活使用及改变建筑提供可能;4、恢复街道/广场作为城市生活的活力载体空间。
柯布西耶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话题性人物。在展览开幕式上,深圳上百位建筑界的人物前来捧场。华·美术馆馆长栾倩认为,柯布的设计理念以及他在建筑方面的论述和作品,在他去世50年后的今天,依然启发着世界各国的建筑师,竞相追随。奥德景观项目总监凌敏表示,在她心中,柯布是富有灵性和心怀善意的建筑师,他是矛盾的也是自由的,他反传统又是如此的尊重传统,他的作品直接影响迈耶、安藤忠雄等当代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以及中国当下的建筑师们,他的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甚至影响了整个人类对于居住和生活模式的再创造和思考。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专家观点
勒·柯布西耶来了,这是这位建筑大师首次在中国大陆正面亮相。以前他可能生活在建筑学的课本里,现在他以手稿、绘画、雕塑、建筑模型、家居、诗歌、影像等多种样式的200多件原作原件,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美术馆。大师的首次全方位展示,会引发深圳建筑界的地震吗?如果会,震级多少,震源多深?被库哈斯蹂躏过的深圳,这次又会被柯布撞弯腰吗?这是一出悬疑剧。或许大师的时代早已过去,然而当大师的遗产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迎面而来时,深圳人准备如何接受这份启示呢?
黄伟文(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
然而,与开幕现场的热闹形成反差,当记者在一个有70多位建筑圈中人的微信会话群,询问展览看法时,却一片喑哑,没有回音。
设计师冯果川,电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柯布这个当初的非科班生,后来成为学院里科班生念道的鼻祖,这里面有着现实的反讽。他个人受柯布的影响不大。在他看来,柯布的建筑是城市的灾难。据他了解,深圳的雕塑家园是照柯布的马赛公寓的样式设计建造的,这是柯布作品在深圳惟一直观的体现,楼很有建筑感,但不好卖,因为用起来不方便。在他看来,柯布展览的直观意义可能就是提供怀旧。
现场
讨论
在这个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精心保护之下的柯布遗产—几乎是毕生都在创作,但当时客户知音相对寥寥的艺术、设计甚至是乌托邦。但在广大的中国和世界,他的设计遗产其实早已无处不在,包括他没得逞的用标准化摩天楼改造拥挤狭窄的老巴黎的提案。所以在观看他遗留50年的部分遗产真迹之时,我们要想想,我们今天该如何看待柯布的这份遗产?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