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城雕的“公共性”
美学专家孙振华在《城市雕塑的当代意识》一文中提到:“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最困难的并不是创作能力,也不是创作经费,而是人的观念和素质。”
为中国城雕“会诊”
病症三:游离环境,破坏整体美感
病症二:缺乏个性魅力
最近各大城市频频举办城雕艺术展,这透露出国人呼唤精美城雕的急切心情。不过专家也提醒说,我国的雕塑市场尚未成型。“一天建不成罗马城”,一位雕塑学院的教授说,“雕塑是艺术品不是产品,不能像赶产品一样可以赶出来,也不是集中力量专门设计可以解决的,从世界各国的例子来看,精美雕塑的出现有很大的偶然性。”
深圳的一组城雕《深圳的一日》,就对城雕的公共性作出了生动的诠释。这组雕塑分别选定18位深圳不同层面、不同职业的普通人作为模特,以纪实手法塑造了清洁女工扫地、经理打电话等平凡的人物和场景,记录了深圳这座城市的一天;他们真实的姓名、籍贯和工作单位还被镌刻在各自的雕塑旁边。这组典型的平民化城雕,最初是以“让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的概念来创意的,它将过去雕塑只表现伟人、英雄和神的形象转而表现普通人。我们不难想像,如果把这组城雕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不会和谐,因为它是深圳人在这座从无到有的城市中奋斗的缩影,它只属于深圳。
与西方悠久的城雕文化不同,城市雕塑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只是近20年来的事,近年来,在“树立城市形象”的呼声中,各地的“城雕热”也日渐升温。然而,目前我国能有多少像“深圳牛”那样令人称道的城雕精品?
中国许多城市的雕塑在题材选择、形象塑造方面多有雷同,也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代表不了城市的形象。对此,参观这次城市雕塑展的观众也深有同感:不少雕塑,看不出它和所在的城市有什么内在的文化联系。
看来城雕艺术的创作还真是急不得。正是环境和时间上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使城市雕塑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同时也是城市雕塑的魅力所在。作为民众,我们追求艺术,就要给艺术家足够的时间和自由的创作环境。■
业界人士发现,有的雕塑作品虽然很漂亮,但是缺乏一定的内涵,创作者光追求表面的噱头,而不从精神与哲理层面进行深入挖掘。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主席盛杨说:“如果观众说看不懂你的作品,希望你先问问自己。一件大的雕塑是要流传千百年的,一座纪念碑式的雕塑,怎么容许搞成完全宣泄个人情感的东西呢?” 城市雕塑是一种带有强迫性的令观众不能回避欣赏的公共艺术,它与建筑、公共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就注定它与城市的建设规划紧密相关。而我国的不少城市在规划中没有为城雕预留空间,这样建成的雕塑就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北京复兴门东南角的“金花阿黑”的雕塑,是云南大理州人民政府赠送的,这尊雕塑以凝重的古铜光泽,展示了一对热情奔放的白族男女青年载歌载舞歌颂盛世的欢乐情景。可市民周先生说:“我每次从那里经过,感觉挺别扭的,要说这座雕塑单独看确实很美,但放在那片草坪上,和周围非常现代化的环境就是不协调……”象周先生反映的这种情况,在其他城市确实不少。 城雕,人与生存环境的对话 将城雕设计融入公共艺术中 去年北京的“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激起了民众的极大兴趣。在对雕塑展的一片赞叹声过后,有不少观众反映,很多雕塑看不懂,不知道作者透过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对此,“谦虚”的观众多把“看不懂”归咎于自己的艺术欣赏力不够。而专家却认为,问题出在雕塑家自身。 许多专家认为,西方国家目前的“公共艺术百分比”很值得我们借鉴。“公共艺术百分比”的设想,是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前,由政府部门出资,合理分配公共基金,将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和职业雕塑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共同设计出最适合人们居住的美观、实用的公共活动空间。与传统的公共艺术设计观念相比,这样的公共设施兼备了实用性和艺术性。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配套设施的建设,还将为我们迎来又一次城市雕塑创作的高峰。我们该为此做何准备?2004年12月25日,北京举办了“北京城市雕塑普查成果展暨《北京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纲要》公示展”。《北京城市雕塑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城市雕塑建设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今后北京城市雕塑的建设将紧扣中国风格、首都意识和北京特色的理念。展会还邀请公众提出北京城雕未来发展的前瞻意见。 美国朗费罗河栖息地改善工程就引入了“公共艺术百分比”的做法,这项工程的“排水管雕塑化”显得很有创意。设计师乔丹在这项公共设施的设计中,将其中的一组排水管道进行了弯曲变形,组成了雕塑。这项工程的建成不仅帮助改善了2685亩地的滤水,成功地恢复了城郊附近的野生动物和鱼类栖息地,还体现出浓郁的艺术美感。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独立的大型雕塑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而换一种思路,我们完全可以不必为了雕塑而雕塑———无论路边的电话亭,还是发光的指路牌,如果恰当装饰、构形,都可以把整座城市装点得很艺术。将这样的雕塑观念渗透到公共装置的设计中,让艺术在城市中无处不在。 一座城市经历沧桑,在不断的选择中积淀、传承,形成独特的城市个性。城市雕塑正是城市精神和个性之美的物化载体。而强调城雕的“公共性”,就意味着城市公众的意志、公众的要求和公众的趣味被提升于城市雕塑创作定位的首位。 目前在城市雕塑竞标中的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庇护下,我国诞生了不少城市“丑雕”,严重影响了城雕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代的社会经济国际化势不可挡,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也面临着全球性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公共艺术立法已经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了。 病症一:城市雕塑看不懂 为城市雕塑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