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详细了解华侨城湿地改造、修复、提升的历程后,与会专家认为,完全公益性的华侨城湿地更是欢乐海岸项目公益元素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平台,这个位于城市中央的生态湿地不仅为深圳提供了全新的城市地标,更展示出欢乐海岸公益与商业并举的独特魅力。
有专家指出,自古以来,人类依水而居,城市湿地周边既是人类择居的理想场所,又具备城市发展的客观条件,是名副其实的“地球之肾 城市之心”。城市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良好的湿地系统能有效促进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循环,恢复和保护城市湿地,成为夯实现代城市发展基础的必然选择。
然而,深圳湾海岸的华侨城湿地,曾只是锦绣中华围墙外的一片荒地,湿地淤积情况严重,成为死水区或泥滩,建筑及生活垃圾遍布,大量薇甘菊等外来物种入侵,一度丧失了湿地的功能,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在多方努力下,2007年,深圳市政府决定委托华侨城集团本着“保护、修复、提升”的原则管理开发,欢乐海岸斥资逾过亿元,先后启动了500米长的小沙河出海口段污水截排、1.45公里的生态围堰修建、3.3公里的铁板网围墙修建、6.3公里的外引水、20.6万平方米的清淤还湖等工程,通过截污治污、生态净化、湿地植物配置、改善了湿地水质,恢复潮间带生境、营造适应鸟类栖息环境,维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让文化与公益注入城市湿地
任何一个成功的旧城改造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上海新天地的上海历史文化、杭州清河坊的民俗风情等,而欢乐海岸的优势在于在滨海风情的基础上又为项目融入了丰富的文化以及公益环保气质,开创性的将生态旅游、文化创意、滨海休闲、时尚娱乐、主题商业、公益环保融为一体,形成独有的“欢乐海岸”模式,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城市文化创新综合体,并引领着未来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区域环境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低碳城市,是当下寻求可持续城市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而这也是欢乐海岸举办本次论坛的主旨所在。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章立教授、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教授、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副主任、海洋局副局长梁俊乾、香港城市大学谭凤仪教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束文圣教授等学者参加了论坛。
作为华侨城集团全新一代产品,欢乐海岸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秉承华侨城集团“环境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发展理念,将生态环保理念和健康生活概念贯彻始终,致力成为最具生态理念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有效传播环保意识与生态文化。
6月14日,由欢乐海岸和香港城市大学深造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欢乐海岸中国城市生态旅游论坛”在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举行。
作为中国首个从城市发展角度进行生态旅游研究和交流的专业论坛,本次论坛以“湿地和城市发展”为主题,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等多专家学者、环保机构、权威媒体代表一起畅游华侨城湿地,了解的华侨城湿地历经5年的改造、修复、提升的过程及成果,并针对“新视野——国际视野审量湿地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新生态——华侨城湿地与深圳湾的保护发展”、“新旅游——滨海湿地与生态旅游”三大主题,分别研讨湿地生态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国家地理生态湿地保护与现状研究、华侨城湿地管理模式、华侨城湿地修复技术等议题,共同探讨中国城市生态旅游的产业发展路径和经营模式,为中国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城市改造进行研讨并提出精辟见解。
引领中国城市发展全新模式
5年来,得益于改造清淤、植被补种、外引水工程等环境恢复措施以及湿地景观美观,华侨城湿地已还原其“城市之肾”的功能和面貌,成为深圳全新的“生态名片”。作为中国唯一地处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华侨城湿地的修复不仅在护岸防风、优化水体、美化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提高了对建设深圳生态型城市的基础生态空间保障能力,形成了符合生态型城市要求的基础生态空间。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