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雕塑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是某种程度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王畅怀认为,城市雕塑主要与当地对文化的重视和投入有关。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它是一种精神理念的形象化,“如果一个城市有一座引以为豪的建筑,那么市民走出去,整个人的心理、精神状态也会不同,同时也会让这个城市更加有自信。”
去年7月底,江门市公布了《江门市城市文化雕塑设计方案征稿公告》,拟在江门市各繁华热闹的街道、街区、广场建设城市文化雕塑,并向全国雕塑家、高校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公司、自由设计师、雕塑创作爱好者等艺术创作团体和个人征集设计方案。
为何迟迟未敲定设计方案,未能动工?记者从征集工作组相关负责人了解到,主要是对设计作品和选址问题有多方面考虑,并一而再进行改动。“第一次征稿公告发出后,我们收到了100多件作品。”江门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门美术馆馆长王畅怀是这次征集工作组具体负责人,他说,虽然收到的作品不少,也不乏优秀的,但不是都适合江门,考虑到这些问题,随后又进行了两轮征稿。“第二次征稿是邀请了广东美院、广州雕塑院、湖南大学等各地的雕塑家参与设计,希望专门为江门量身定做,但这一轮也只是发出邀请,没有作品出来,可最后收到一些概念性很好的稿子。”据其介绍,江门市领导为此组织了一次开会,要求城市雕塑须与城市环境、地理相结合,设计出来后还要考虑到实施,于是提出重新确定和落实选点问题。因此,前段时间江门开始第三次的征集,“找了清华美院的院长,环境艺术系教授、雕塑家,还有江门市的一些文化学者、雕塑家、艺术家以及规划局、设计院等部门的一些专家,一起探讨城市雕塑的摆放位置,探讨如何让选点与环境相结合等问题”。
对于在江门生活时间短的人来说,对于城市雕塑印象并不深刻。“来了江门3年没有发现江门城市标志性雕塑,它没有像香港紫荆花那样的雕塑,让人一看就记住。”五邑大学艺术设计系汤主任直言。“感觉雕塑好像很多,但是没有像广州、珠海这些城市那样,一提起就能让人脑海时浮现出来的标志性雕塑。”来到江门工作了两年多的周小姐说。
“《春燕》是代表了江门一段时期的发展,那段时间恰逢江门的体育比较发达。”王畅怀表示,1985年建成的《春燕》雕塑群是江门最大的雕塑群,可以说是城市的一个标志性雕塑,代表当时江门的人文精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并不能代表现在江门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他说,广州的《五羊》是几千年文化历史的积淀,所以奠定它是能够代表广州各个时期的精神面貌。江门情况更多是与深圳类似,“深圳的《拓荒牛》就表现了改革开放时的深圳精神,但作为新生的城市,发展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不能永远是《拓荒牛》,所以后期他们也经过自我完善,雕塑形象有所不同。”但是,江门这些年来都没有在这方面进行完善,始终没有一个新的可以让老百姓记住的雕塑代替《春燕》。也因此,当初修改规划提到要拆掉《春燕》雕塑群时,老百姓反对声一片。“如果有一座雕塑更能代表江门这个城市精神面貌,更能凸显江门市民目前的心理感受,老百姓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对声音。”王畅怀说。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