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求专家们要用形象的方式来讲艺术,每位专家都要带来PPT,将演讲与艺术欣赏集合在一起。而且讲座强调平民视线,专家用听得懂的语言来讲公众关心的问题。”孙振华说。据了解,“四方沙龙”目前为止已有近万人参与受益。
作为城市内重要的文化机构,美术馆不仅肩挑着学术研讨的重担,更身负对市民进行审美普及的责任。当一个美术馆不再让观众被动地“看”,而是让市民愿意主动走进去“听、说、读、写”,那么美术馆就不仅仅是一个令人仰望的艺术殿堂,而是市民寻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无怪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观察》杂志社主编李一毫不悭吝地评价:“关馆的公共美术教育在国内处于前沿位置。”
据悉,纪念关山月100周年诞辰暨关山月美术馆建馆15周年系列活动从今天开始将拉开大幕。
1、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100周年诞辰艺术展
1993年,当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决定将自己的毕生作品捐赠给深圳时,他也许不会想到日后在这片土地上,一座以他命名的美术馆将会深深嵌入这座城市的肌理,并成为当地美术事业的重要地标。以名家命名的美术馆并不少见,但在名家个人纪念馆与公共美术馆有机结合的运作模式上,关山月美术馆(下简称关馆)领先于国内同行。记者采访了国内多位专家,他们纷纷对关馆的经验表示肯定。
1993年,关山月先生向深圳市政府表示愿意将其毕生精心创作的画作800余件捐赠给深圳人民,为此,深圳政府决定在深圳建立一座以关山月个人名字命名的美术馆永久收藏这批画作。1997年6月25日,关山月美术馆建成并向公众开放。关山月美术馆在十五年的发展当中,根据自身的藏品优势以及深圳城市的文化特征,制定了“以关山月艺术研究为主,兼顾20世纪中国美术及当代设计艺术”的学术定位。今年年初,被中国文化部评为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对2002年的那个夏天,记忆犹新。关馆建馆头5年,一直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位,那年,他们请来一批国内专家对此进行研讨,陈履生便是其中一位。当时专家们结合该馆的藏品优势,确定了该馆的学术目标是以关山月艺术研究为主,兼顾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后来还将“设计艺术”纳入其中)。“当时明确以一个学术课题作为美术馆学术定位的,关馆是第一个。”陈履生回忆,“15年前关馆刚落成时,我们是以观光的心态来参观的,因为它的硬件在当时属国内一流。但15年后的今天,我们却为它的软件——即它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果,所折服。”
一个美术馆,如果只关注某个画家或者某一流派的艺术研究,那么它始终没有脱离“名家纪念馆”的局限。然而关馆虽是以名家命名,但却以公共美术馆定位,因此它的学术研究积极地切入深圳城市文化,比如设计艺术。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对关馆给予了很高评价:“关馆主动结合深圳市的文化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拓展自身职能,不仅成为深圳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更成为深圳文化发展的推动者。”
其实,关馆研究的领域并非“独家”的,不少高校和国家级研究院也在该领域孜孜以求,但关馆却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陈履生告诉本报记者,关馆的成功之处,是它的研究是基于展览进行的。“其他研究机构的学术成果,主要以出版物形式公开,流传圈子非常窄。但关馆的成果却以两种途径推广:一种是针对专业人群的出版物,另一种是面向大众开放的展览和沙龙。如此一来便能做到高端专业与大众推广并行不悖,专业价值与社会效益一网打尽。”
1不仅姓关,还姓赵钱孙李
关山月 (1912-2000)
关老100周年诞辰 暨关馆建馆15周年部分活动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也对此印象深刻:“关馆每个大型展览之后都会举行研讨会,更难得的是研讨会的成果会以学术专著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很多美术馆来说,搞活动容易,出学术成果难。这使得它在国内美术界的学术地位不容小觑。”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梁婷 文/图
去年,李一曾在关馆办过一个书法展,在布展的时候,他以为“会像国内很多美术馆一样,展览开幕以后就门可罗雀”,没想到在展期内的每一天,进场参观的观众都络绎不绝。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关馆那支庞大的文化义工队伍,“那些年轻人热心地为观众讲解,让艺术打破了陌生人之间的隔阂,让我非常感动。”
时间: 6月25日-7月25日
地点:关山月美术馆(一楼A、B厅)
地点:关山月美术馆(三楼D厅、E厅)
时间: 6月25日-8月26日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