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正维告诉记者,何香凝美术馆刚建立时,当代艺术在中国才兴起,很多地方做得不足够。彼时黄专一来到馆里就带来“人文之声”这一对公众开放的公共教育平台。他邀请中国各人文学科的学者以公众讲座的形式,讲授各领域的前沿课题,使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建立在与当代思想和学术同步的厚重基石。“人文之声”已经持续至今,让不少人从中受益。
策展人鲁虹深情回忆了与黄专相交的点滴,他眼中的黄专“既坦诚又诙谐”,“我们在一起做了很多活动,有过极愉快的合作。如办《画廊》,办深圳雕塑邀请展等。这当中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值得终身回味。总之,他的智慧,他的为人将永远刻在我的心中。”
在其介入当代艺术的生涯中,黄专策划多项在当代艺术举足轻重的艺术项目,包括“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1996)、“超越未来:第三届亚太地区当代艺术三年展(中国部分)”(1999)、“社会:上河美术馆第二届学术邀请展”(2000)、“被移植的现场: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2001)、“城市俚语:珠江三角洲的当代艺术展”(2001)、“图像就是力量:王广义/张晓刚/方力均的艺术展”(2002)、“深圳地铁华侨城段壁画工程”(2004)、“创造历史: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纪念展”(2006)、“点穴:隋建国艺术展”(2007)、“征兆——汪建伟大型剧场作品展”(2008)、“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2008)、“静音:张培力个展”(2008)、“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2009),“图像的辩证法:舒群的艺术”(2009)、“水墨炼金术:谷文达实验水墨展”(2010)、“可能的语词游戏——徐坦语言工作室”(2011)等等。
2005年他开始着手当代艺术家个案系列的研究,并出版“展览学术丛书”。另外他还出版个人当代艺术评论文集《艺术世界中的思想与行动》和《当代艺术中的政治与神学:论王广义》;2014年起主编《世界3》艺术史理论书系,2015年起担任“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学术策划。
黄专对传统艺术及现当代艺术均有深入研究。他是著名美术史家、教育家、诗人阮璞的学生,研究生阶段以中国画论为其专业方向,以李日华为课题,也大量阅读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古典文献。黄专的研究涉及古代和当代两部分。他与严善錞共同撰写了三部重要著作,包括《当代艺术问题》、《文人画的图式、趣味与价值》、《潘天寿》。
黄专离世的消息一出,艺术界的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以及与黄专有交集的人士沉痛悼念。评论家巫鸿说,“一时之间难以找到词语表达。我们失去的可能比我们现在感到的要多得多、深得多。黄专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良知。”著名评论家孙振华说,黄专有限的生命见证了中国思想的成长,见证了中国批评的希望。
“死亡只是一种金蝉脱壳。”这是黄专《诀别的话》中最后一句。2016年4月13日20点29分,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黄专在广州因病阖然长逝,享年58岁。这位对中国古代艺术和中西现当代艺术均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一直以严谨的态度面对艺术与历史,以亲身实践推动深圳乃至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早在今年2月29日,黄专自知已时日不多,写下《诀别的话》:“14年前我已面临过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时刻,所以,在需要再次面对这个时刻时我心里只有感恩和平静。”对于黄专的离世,艺术界人士纷纷表达哀悼之情。
黄专与深圳的渊源颇深,对深圳当代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997年起他担任何香凝美术馆馆聘首任研究员、策划人,他也是该馆艺术指导委员会成员之一。何香凝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乐正维得知黄专去世的消息一夜无眠,非常难过。她告诉记者,自己早在2月份就已得知黄专病情。2月29日上午黄专写下《诀别的话》,下午她到医院看望黄专时,黄专还对何香凝美术馆的建设提出建议,“在与黄专20多年的工作与朋友的相处中,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人格的魅力、专业的素养让我敬佩。他走得太早了,纪念他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他的专业精神继承下来。”
艺术家肖全说,“黄专是我的老朋友,我们1992年在广州一起共事,举办了在中国当代艺术影响深远的‘广州艺术双年展’,他与吕澎等人的合作,使展览有了新的高度和学术性。我还与他等朋友游历欧洲,展开学术活动,举办中法雕塑作品展。在我看来黄专的心里永远有一把尺子,那就是严格的学术,他很较劲,不会因为朋友而网开一面。他的离去对中国当代艺术是个不小的损失。”
3
以多种方式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整理和展示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