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雕塑备受争议,根源在于社会互动的缺失,从而导致城市管理者和老百姓的话语脱节。事前没有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充分吸收公众意见,造成公共建筑缺乏社会基础。也许有人会说,人多嘴杂,众口难调,任何一个公共建筑,都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管理者可以自说自话,将舆情民意搁置在一旁。毕竟,“飞天”雕塑是建给老百姓看的,主流民意是检验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雕塑被批“吓人”
作为一面镜子,“飞天”雕塑在让我们体味艺术审美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超越建筑的社会思考。只有不断扩大公众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公共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中国文化报/杨朝清)
然而,文化符号不是一个单一的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飞天”雕塑的出炉,不可避免会与舆情民意发生碰撞。欣赏者有之,包容者有之,看不懂的有之,觉得不够美观、和周边环境不搭的亦有之。实际上,老百姓最大的担忧不在设立背景,而是担心“飞天”雕塑进入了“初衷良好、方法僵化、结果差强人意”的怪圈。
据介绍,“飞天”矗立在该市三屯碑巴哈尔路路口,网友因此称之为“三屯碑的女神”。很多网友现场拜访“女神”。网友“梁小新同学”发微博说,15日午饭后“集体膜拜辟邪神像飞天”,并发了一张朋友在雕塑对面摆造型的照片。
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领域,每个人既是受益者也是判断者。正因为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飞天”雕塑引发关注也就在所难免。要读懂公众心中暂时的纠结,就必须先从城市建筑的设立背景开始。
歌德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说私人建筑体现个体消费趣味与偏好,公共建筑则侧重城市精神与大众文化的传播。正如相关负责人所言,“飞天”雕塑寓意着开放的理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管理者是想通过雕塑这一建筑载体,向南来北往的旅客,向途经此地的市民,传递艺术美感,表达文化理念。
透过表面的热闹喧嚣,这场讨论的核心议题究竟何在?归根结底,就在于公共建筑要多听取民意,多“接地气”。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信息来源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座谈会、听证会,抑或是方案征集,通过公开透明的渠道征求老百姓的意见,让献计献策取代指责抱怨,已经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主管方悄然拆除
雕塑主管方人民广场绿化管理处负责人表示,“飞天”的设计初衷是“寓意着开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专业角度看,该雕塑的水准是很高的,“人物造型比较饱满,整个比例非常好,底部种植的平整度非常好,工艺很扎实”。
8月12日,新疆都市消费晨报官方微博发布雕塑“飞天”照片,这一乌鲁木齐街头景观随即成为网民围观焦点。“震惊了”,“城市管理者的审美观真奇特啊!”网友纷纷感慨,雕塑“缺乏创意”“吓人”,不仅起不到美化效果,还有损害市容的可能。“我前几天也近距离看了,真是毁坏市容,很不协调”。大多数网民希望将其拆除,或者美化。
【华声在线导读】近日,乌鲁木齐市区一处新落成的高18米的雕塑“飞天”引发广泛争议,网友称其“吓人”“毁坏市容”,很多网友到场参观、“膜拜”。对此,主管方人民广场绿化管理处回应称,该雕塑寓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专业水准很高,但并未平息批评之声。17日,该雕塑突然被拆除运走,主管方称原处将重新种植花草。
面对质疑,主管方负责人14日对媒体表示,“做人物雕塑无论在哪个城市,都会引来争议”。不过,仅过了三天,就有网友发现“飞天”被悄然拆除了。主管方负责人17日确认,“飞天女神”雕塑当天被拆除,原处将重新种植花草。(人民网)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