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深圳一直被称为“文化沙漠”,城市里举办的活动以民俗娱乐为主,很少有强调文化深度和学术性的活动。2005年,关山月美术馆当时的馆长柴凤春,邀请孙振华共同策划了一个面向公众的文化讲坛。“当时的策划点就在于用平民的语言来讲专家的观点,生动直接地传达学术。”这个讲坛坚持了10年,即今年11月刚刚做满100期的四方沙龙。四方沙龙的出现和发展也代表着深圳的文化朝着学术文化转变,这个沙龙曾经邀请到李云迪的恩师、钢琴教育艺术家但昭义来做讲座,讲述个人经历和钢琴教育的经验,把文化和艺术都变成可以向大众普及的知识,也让文化活动在深圳变得更多元。
深圳中心公园内的雕塑《深蓝》,是由休斯顿访问代表团赠送给深圳的,这之后,很多外国雕塑家的作品落户深圳,华侨城也举办了雕塑展,这代表着深圳越来越国际化。
《家园》
孙振华 ”
2010年,改革开放30年纪念碑在莲花山脚下落成,三首对深圳影响至深的歌曲化成五线谱,被永远刻在了石墙上。通过雕塑总结历史,记录城市的当下,是最好的方式。
《深蓝》
2007年,邓小平雕塑像在莲花山建成,这代表着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对深圳历史的回顾和总结。
在孙振华眼中,1999年时深圳以个体为本的城市气质已经完全确立。当时为庆祝特区成立20周年,孙振华参与设计的街心公园纪念雕塑也一反其他城市喜欢高大上丰碑的惯例,完全以深圳街头的普通人为原型,做成《深圳人的一天》。这个雕塑如今还立在园岭住宅区,成为深圳标志性城市雕塑之一。
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反映普通人与深圳的互动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