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如果要解读这座城市,就应该从这些雕塑开始!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
在深圳城市建设中,坪山新区是后起之秀,作为新区,于已经相对饱和的城市建成区相比,它在城市空间的品质和质量的提升上,在城市建设的方式方法上反而有了更多的可能,它更能在新的起点上,尝试让城市空间更加艺术化,更加充满人文气息。
孙振华
这个部分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在
深圳十分活跃的一批雕塑家的作品。显然,这些作品与雅俗共赏的公共雕塑相比,普通观众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可能会困难一些,有些作品的造型方式和语言可能与人们过去所习惯了的雕塑样式不太相同。然而,这些作者都是真诚的,他们努力从当代人的精神现实出发,运用各种手段,来表现他们对于当代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对于他们而言,重要的不是简单地顺应人们的视觉习惯,而是以一种更有创意,更富精神个性,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来启迪人们的思想,开拓人们的想象空间,改变和提升观众的雕塑欣赏水平。
深圳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充满了青春活力,充满了创造激情。
正当深圳庆贺它建市35周年生日的时候,“见证与共生”——
2015深圳(坪山)雕塑
提名展也拉开了它的帷幕,这个展览不仅是向城市的献礼,同时,也是对雕塑与城市关系的最好阐释。
展览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公共雕塑部分,它通过文献,展示了深圳这座城市里著名的公共雕塑。
这个展览的两个部分所具有的包容性和丰富性是不言而喻的,唯其如此,雕塑艺术才能具有进入我们生活的可能,才有真正成为多元、丰富的城市精神象征的可能。
从1980起,深圳就竖立起它的第一件城市雕塑,并出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城市雕塑的精品,如《孺子牛》、《友谊泉》、《走向世界》、《女娲补天》、《闯》、《海神波塞冬》、《邓小平》、《深圳人的一天》等等。
如果说,这个展览的“文献”部分侧重于公众性、功能性和城市精神的普遍性;那么,展览的第二个部分则更侧重于个人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它们是生活在深圳这座城市的雕塑家观念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它们表现出雕塑家对生活、对现实关注;对雕塑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前沿问题的关注。
坪山的确也是这么做的,这些年来,坪山新区和国内外许多著名的雕塑机构和雕塑家合作,在坪山举行了一系列与雕塑相关的高水准的学术活动,它还率先在深圳建设了雕塑创意产业园,这些活动提升了深圳城市的影响力,提升了深圳雕塑的学术水准和规格,对推动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雕塑,正成为坪山新区全力打造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相信,随着雕塑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进坪山的城市空间,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成为文化产业的方式,它的综合作用将会越来越得到彰显。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从雕塑的角度去解读它,就是一部用金属、石头等物质材料所构筑起来的城市发展史、变迁史。雕塑一旦建成,可触、可视,覆水难收;所以,它是客观的,人们在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缺失、疏忽、匆忙和浮燥它也会不加掩饰地在雕塑中呈现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视雕塑,重视它的品质,重视它所承载的意义,就是重视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灵史、思想史和视觉史的书写。
如果一个城市是一本打开书,那么公共雕塑就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公共雕塑是匆匆忙忙、变幻不定的现代城市中坚实凝固的东西,它稳定而永久,与不断流逝的时间抗衡;它给人一种空间的定位,它带给人一种家园般的慰籍;它凝聚着这个城市精神,折射出市民的心态、趣味、理想的变化;它的不断建设和累积,构筑着这个城市的心灵历程。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深圳城市的历史尽管不长,但是,它却有雕塑始终相伴,如影随形。深圳的雕塑和城市形成了一种互文式的共生关系,它们互为依赖,互为证明。因为这座城市,才生长出了这样的雕塑,因为这些雕塑,才见证了这样的城市。
当我们漫步在深圳街头,我们会看到各种风格,各种题材的公共雕塑,有广场雕塑,小区雕塑,园林绿地雕塑,街景雕塑......这些形形色色的雕塑构成了这个城市一道道风景,这些公共雕塑成了深圳人改善城市环境,展现城市性格的重要手段,它们讲述着这个年轻的故事,凝聚了这个城市的历史,给城市带来灵性和诗意。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见证与共生——写给2015深圳(坪山)雕塑提名展
或许就一个展览而言,它所能传播的能量是有限的;但是相对于雕塑和城市这个大目标来说,我们又不能小看我们所走的每一步。我们只能努力,从一点一滴开始,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这些雕塑在这个城市里有什么意义?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