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城标
郑建平建议,在公园里,能不能建一些发人深省的东西,让人思考,这里应该是一个多元思想碰撞的地方。关注不同角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份的感受,体现对社会各界的尊重。给火炬塔纪念公园注入更多思想内涵,是郑建平多次强调的建议。
诞生于特区成立之初,凸显了特区第一代建设者的奋斗精神。雕塑作者潘鹤在解释“牛”形象的选择时表示,最初深圳曾经提出要建一座莲花池,取出淤泥而不染之意。“后来我想,我们这批人都是参加过革命队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当时国家需要发展,我们有必要去拓荒才能形成经验。”
设计者郑建平如今是中国旅游设计院院长。这位知名创意设计师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披露《闯》的设计心路。他说:“一个城市需要一个城市记忆的记录,城市记忆和城市的文化资产,都需要为之寻找载体,雕塑便是这样一种载体。”
深圳的地标在1984年特区诞生之初是雕塑“拓荒牛”;到1993年是以“打开国门”为寓意的雕塑《闯》;时隔20年后,大运火炬塔将打造成第三个深圳城市标志性景观建筑的消息,引起了深圳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深圳三代城市地标的打造,也被认为折射出特区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
火炬塔
对于许多年轻的深圳人来说,如果不是此次大运会开幕式上那个打开“世界之门”的巨人,《闯》这座深圳的标志性景观雕塑,也许将一直是一个“陌生”的字眼。昨日上午,在市委旁边旧博物馆一侧的南广场上,那个刚劲有力的铜质雕塑前,几个90后放暑假的高中生正在拍照,“看到了啊,就是大运会开幕式上的那个巨人。”对于这座铜像,几位学生如此描述,对于《闯》这个名词,则均摇头表示从不知道。
“这些标志性雕塑老深圳都知道,不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确实感觉陌生了。”雕塑《闯》的设计师郑建平对此颇为感慨。
十年后的“第二代”城标雕塑《闯》,则诞生于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按照其设计者郑建平的解释,雕塑的灵感取自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对“深圳经验”的高度概括———敢闯。在特区第一代建设者的艰苦拓荒后,十年后新的城市雕像,更突出表现奋力开拓的特区建设者,成为代表改革、开拓、创新的深圳精神的一个标志形象。这座雕塑也在当时被认为是继“拓荒牛”后,深圳精神新的象征。
“这个火炬塔能否体现新的城市精神、城市气质,还需要时间检验。”郑建平表示,如果仅仅是一个运动会的产物,内涵也许还不够丰富。在郑建平看来,火炬塔纪念公园设计应该考虑时间的轴线,说明历史的轨迹,“不要抹掉时间感和空间感。”他举例说,国外很多地方,哪怕一个小镇,一个村落,历史记忆都能如数家珍地保留和传承,让人肃然起敬。而现在国内,城市记忆往往被迅速抹去,“深圳千万不要埋没自己的故事。”
《闯》
新城标尚待检验
一个顶天立地的电子巨人,用壮硕的双臂推开世界之门———这一幕出现在深圳第26届世界大运会开幕式上,被誉为开幕式最大的亮点。这个巨人取自一座《闯》的雕塑,被誉为深圳改革精神的象征,浓缩了几代人的记忆。由此被称为深圳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标志。
实际上,除了深圳的90后一代,不少到深圳工作不久的年轻白领也普遍表示,对于深圳老的标志性塑像并不了解。南都记者昨日随机参访了20位1985到1990年之前出生的年轻人,知道市委大院前雕塑“拓荒牛”的有11个,而知道《闯》的仅有4位,至于二者的内涵和诞生时间,只有两人能够说出“拓荒牛”的简单背景;而《闯》的诞生时间和象征意义,则无人知道。
不过,在创作了《闯》之后,郑建平一直遗憾,时间进入了21世纪,深圳应该有新的城市标志、城市雕塑出现,“很遗憾没找到。”这些天来,他也关注到火炬塔。
本版统筹:南都记者王莹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周昌和 王莹 米燕
实际上,目前深圳的城市标志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其中位于深南中路的深圳市委大院的“拓荒牛”雕塑,于1984年7月27日落成。为大运会开幕式提供了创作灵感的《闯》,则来自于1992年一次全国沿海改革开放成就展览会。深圳展馆筹展办总策划、时任深圳市投资促进中心干部的郑建平,在筹展过程中萌发了用一尊主题雕塑来表现深圳在过去十年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深圳人的精神风貌的创意。他受中国画廊门前推开艺术之门的女神雕塑的启发,最终打造了这座人体造型,他体魄健壮、表情坚毅,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并最终以《闯》命名。
深圳标志性雕塑《闯》。资料图片老城标渐渐陌生
深圳博物馆馆长郭学雷则认为,作为大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炬塔的保留很有价值。“建设纪念公园的关键,不在于纪念公园建设得如何,而是要如何保护火炬塔。”作为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郭学雷建议,要着重考虑火炬塔的材质特点,是适应露天还是室内,有没有被腐蚀的危险。而纪念广场的建设,其认为突出火炬塔就好,规划设计时要避免画蛇添足。同时,要考虑建设相关方便市民前往参观的公共交通设施。
“拓荒牛”
“从”拓荒牛“到《闯》到火炬塔,深圳有了三代的特区城市标志。实际上,一座城市的标志之所以能够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表,就是因为它要凸显时代下这座城市的特质,火炬塔公园也好,广场也好,设计创意应该首先解决这个问题。”知名文化学者胡野秋认为,实际上,在新的城市标志中,应该跳出此前单一的静态雕塑的设计考虑。在他看来,城市标志不仅仅应该打造出来,更应该传播,让城市中的和来到这个城市的人,一到这里,就能够想到这样一个城市标志。
8月10日,大运火炬塔现身。南都记者郭现中摄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