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雄鹰雕塑立于桥边,成为万江乃至东莞的雕塑代表之一。万江与莞城只是一河之隔,由万江桥贯通博厦桥连接着两地,雕塑便立于万江桥的右侧,只要从莞城驾车通往万江,便可马上看到。只要看到了雄鹰雕塑,大家便知道是到了万江,这可以称得上地标式的雕塑。雄鹰寓意祥和与力量,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生活。一看到雄鹰便来到了万江,美好的寓意由此可见。
“东莞城雕塑造什么”的上篇报道,关注了在莞城文化广场的圆形广场中央的莞城凤凰台雕塑。这个雕塑将凤凰刻画得非常飘逸,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及视觉效果,作品让人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采写:何明强 何康杰 何建文 范琛 卢真伟 丘想明 吴少敏
后来,厚街镇住建局表示,网友看到的拆除作业实际是在拆除“爱高”旧厂,因为镇标距离该厂不到20米远,为了安全和方便施工,所以对镇标周边实施了围蔽保护,厚街镇标并不会拆除。至此,厚街镇标被拆的传闻才告一段落。
王晓强说,上世纪90年代东莞不少镇街都有类似的镇标雕塑,在镇中心的位置做一个底座石头,上面是钢结构的雕塑。“这类东西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设计而不是创作,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它们还不能被称作是地标性的东西。”王晓强说,“而且,当时的镇街也没有想到要做一个永久的地方性雕塑,它们想做的只是一个地理标识的东西。比如你要进入这个镇,就会在进镇中心的路口做一个这样的雕塑。它是作为一种引导的标志,并不能被理解为城市雕塑或者公共艺术的概念。”
历史爱好者王晓强谈东莞城市雕塑
凤凰雕像为铜制品,高度约5米,由于在户外摆放时间很长,雕像由原先亮丽的黄铜色,演变成现在的暗灰色。雕像为两只站在小山岗上的凤凰,一只凤凰似是昂首向天高歌,非常有气势,另一只凤凰低头仰天,与高处凤凰作眼神交流,互相呼应。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低处凤凰将其中一只爪子张开,充满力量。整个凤凰雕像栩栩如生,神态逼真,寓意美好,而且具有历史久远的文化沉淀。
2004年12月,随着茶山工业园落成,作为茶山发展的新引擎,工业园同样承载着的茶山梦想。于是,该雕像迁移到工业园区的中心公园,飞腾的雄姿成为当地的一景。
统筹:吴少敏 范琛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给常虎高速的虎门港支线让路以及解决镇标所在转盘处经常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这个不锈钢城雕不得不被拆除。
在王晓强看来,直到进入21世纪,东莞市中心广场雕塑《纽带》建成之后,东莞才开始进入了城市雕塑的新时代。
与虎门类似,厚街镇的镇标也曾传出要拆的消息。据1992年修订的《厚街镇志》介绍,该镇于1990年投资980万元,开通从寮厦路口至石角码头长2.3公里,宽32米的厚街大道。而厚街镇标雕塑正是在此时树立在厚街大道的路口。这个在镇志中被称为“造型雄伟,美观大方,抽象地反映本镇在十年改革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建筑物,虽然在如今高楼鳞次栉比的厚街看来并不特别起眼,但初建成时,厚街镇标却是相当的大气宏伟。厚街镇标是一个外观具有金属质感的雕塑,建筑主体是锥形,顶端有一个球体,两侧有彩虹状装饰。石质底座上刻有厚街两个大字。据称这一形象意在比喻厚街是珠江三角洲一颗璀璨的明珠。
2006年,在大学求学的刘先生与4名同学结伴,从广州大学城踩着单车出发,沿着莞太路穿过莞城、南城和厚街,来到了虎门准备进入渡口路时,发现有一个巨大的雕塑。 谈论起虎门的雕塑,不少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折断的“烟枪”,实际上虎门的镇标是一个不锈钢城雕,只不过这个不锈钢城雕6年前已被拆除。 在不少市民看来,现在的凤凰雕塑过于抽象,只是体现展现凤凰的抽象形态,没有旧雕塑雕刻的直观、大气,而且工艺也没有原有作品的细腻,感受并不深刻。设计充满时代感的雕塑作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应该考虑到本土文化的元素,应该设计更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好作品。像原有的凤凰雕像也应该放置在凤凰台,让大家可以通过新旧作品的变化,更好地去感受东莞的文化与历史。 如今竖立在凤凰台的凤凰雕塑,在造型构图上采用了轴心式的飘然旋转动态,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为一体,也是一件不错的雕塑作品。在2004年,东莞市城建规划局发出了举办黄旗山顶标志构筑物及凤凰台雕塑方案设计竞赛的公告,面向国内建筑设计、雕塑及美术工作单位或个人公开征集设计方案,要求充分尊重和反映作为东莞八景之一的凤凰台的历史内涵与主题,充分反映东莞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重塑东莞新景点、新标志。
深圳去年常住人口1252.83万人 净增61.99万人
被腾挪的雕塑 2013年,厚街镇“标志片区”近14万平方米土地入市拍卖,并最终花落万达。这一消息甫一传出,便在东莞引发激烈讨论。网友“美丽心情-阿兴”在微博上说,几十年的镇标没有了让他心里很难过。网友“啊培”则表示“我认为(镇标)卖了有点不太好,始终是个标志,去玩都可以见到?”许多网友表达出对拆除厚街镇标的反对和不舍。 直到在2014年正式开园迎客的望牛墩水乡公园中,新的牛雕塑在望牛墩现身。这一次是两只青铜水牛雕塑,被安置在公园中一个水塘中。两只牛雕塑神态安详,其中一只的背上坐着一个牧童。 改革开放以后,东莞各个镇街兴起了“镇标热”,在交通要塞建设了一批镇标雕塑,成为一个地方的地标,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有一些镇标被拆除了。 以虎门镇为例,前者以虎门镇标为代表,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建立,又因城市的发展、审美的变迁而拆除,后者以《较量》为代表,损坏的雕塑依然停留在原处,去与留一直没有定论。 在这座城市里,有些雕塑尽管还矗立在某个角落里,但从未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而有些雕塑尽管已被拆除,却还时常被念及,有些则彻底地淡出公众视野,回归寂静。东莞的城市公共雕塑何去何从,“东莞城雕塑造什么”的下篇报道将进行深入剖析。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王晓强的思考。他说,上世纪90年代,东莞有特色的标志性雕塑并不多,比较突出的也仅仅是一些所谓的镇标。“其实这些镇标也不是很有代表性,不能让人看到这个东西,就能想到这个地方。” 望牛墩水乡公园总用地面积约87亩,工程总投资约3600万元,位于该镇中心区宝华路及环城路连接线旁,毗邻该镇文化广场、滨江体育公园。在公园内近8米高的墩台上看下去,这两头牛位于最为显眼的位置,恰好扣住瞭望牛墩镇名的由来。不过,水乡公园中的两头水牛,并非按照望牛墩标志雕塑的思路去设计和制作的。对于望牛墩未来是否需要建立牛形象的标志性雕塑,这个争议或许还将继续下去。 1978年,改革开放至90年代中期,茶山镇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初步实现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封闭型经济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当时,该镇已有集体、外资、民营企业数百家,形成了玩具、制衣、电子、五金、食品等30多个行业。茶山生产的玩具曾在海内外享有良好声誉。 曦龙广场雕塑为华表式的雕塑,顶端为横截面的龙图腾设计,正面看并看不出设计的效果,只是在侧面可以看到横截面,该雕塑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龙图腾的金黄色漆面已褪色,已有些“落魄”。曦龙广场雕塑与雄鹰雕塑相比,两者气势实在是天壤之别,雄鹰已走多年,让人很为惋惜。 从已被拆除的城市雕塑来看,一类是失去了原来的立意,不为市民所接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便渐渐淡出了城市的视野,一类是因为城市化发展过快,与新的城市发展规划抵牾,最终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 策划:蒋才虎 吴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