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览开幕式之后,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房地产代表举行了题为“后大运时代的公共艺术”研讨会,来自各行各业的与会者纷纷发言,对深圳公共艺术的建设建言献策。
据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孙振华介绍,深圳雕塑院在过去20年曾创作了多项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公共艺术作品。比如《深圳人的一天》、“上步中路 雕塑景观示范带”、“深南大道系列雕塑”、“东门老街系列雕塑”、“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公园”等,这些项目让深圳在公共艺术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而公共艺术中心的成立,也让关于公民社会、公共艺术的话题,从幕后提到了台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关注安放在我们城市空间里的艺术作品。
成立于1991年的深圳雕塑院,其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深圳市城市雕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过去的20年中,雕塑院承担了大量城市雕塑的创作工作以及大型公共艺术活动的组织工作。回顾雕塑院的历史,就如同回顾深圳公共艺术创作的历史,处处都有闪光的节点。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雕塑院)艺术总监孙振华表示,在雕塑院成立之前的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城市雕塑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城市雕塑问题,通过雕塑美化城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体现了当时深圳在公共艺术上的思想非常超前。当时的城雕办组织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城市雕塑创作,如《拓荒牛》、《女娲补天》、《友谊泉》等,尤其是《拓荒牛》后来成为国内城市雕塑的标志性作品。
深圳商报记者 梁 瑛/文 韩 墨/图
关注公共艺术制度建设
深圳人的一天、莲花山邓小平雕像、改革开放30年纪念雕塑园……这些代表着深圳形象的城市雕塑,都是出自深圳雕塑院的创作。在本次展览中,这些重要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资料都作为文献展示在展厅的墙壁上。而在文献、视频和喷绘中间,则是雕塑院的五位雕塑家的最新创作:戴耘用红砖做的《静物》、杨光用废弃电路板做的《衣物》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边国强的铜雕系列体现出高超的技巧,夏和兴创作的《奶瓶的影子》、《中国足球》等则表达出对现实的关注,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一个完整的雕塑团队面貌。
大运会之前,深圳对城市景观进行改造,增加了不少公共雕塑,而在这之后,我们的公共艺术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与会的学者、艺术家们普遍比较关注公共艺术的制度化建设问题。艺术家张小纲认为,深圳公共艺术中心的成立,体现了政府思维的转变,让艺术走近公众,为公众服务的思想正在深入人心。设计师张达利表示,公共艺术的创作并不仅仅是设计师和雕塑家的工作,它涉及到政府、开发商、市民等各个层面,应该以公共艺术中心为平台,建立一个跨行业的团体,在公共艺术建设方面发出更有力的声音。而雕塑家张树国则呼吁公共艺术创作要尊重艺术、尊重艺术规律,而城市规划也要给艺术留下空间。
建筑师孟建民认为深圳最缺少的是一种评判的声音,要培养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关注,批评家首先要发出声音,“说好说坏见仁见智,但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关注的氛围。”公众力咨询公司董事长范军也认为,公共艺术要发展,除了给决策者上课以外,也要给市民上课,让他们敢于对公共艺术进行评价。
▲“回望与前瞻”展上展出的雕塑作品。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雕塑的转型也最早出现在深圳,当时的雕塑开始从纪念性的宏大题材转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这一类的代表作品包括《深圳人的一天》、华侨城的《都市风景》等。而近十年,随着公共艺术概念的推出,城市雕塑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2009年3月17日,深圳雕塑院正式更名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雕塑院)”,成为国内第一家以“公共艺术”命名的国家事业单位,再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回望与前瞻”展也是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雕塑院)成立二十年的庆典展览。
展示深圳雕塑团队面貌
深圳公共艺术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2011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外围展,12月15日,“回望与前瞻”展在深圳雕塑院一层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当代艺术馆拉开帷幕。该展也是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雕塑院)成立二十年的庆典展览,以文献形式展示了20年来雕塑院创作的重要作品和雕塑家们的20余件新作。同时,这一展览也揭开了对深圳公共艺术的新一轮讨论热潮。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