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周至禹:像这种造型让我们看就太官方,忘记了社区的特征或者说亲和力的这样一种东西,严格讲还是摆了个架子一样那种感觉在里面,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样一个东西。
江西省南昌市的八一桥上有一黑一白两只石猫把守桥头,身披盔甲的黑猫还抓着一只金钱鼠。而在深圳市区主干道绿化带上,60只仿真的白色绵羊,几乎把城市变成了模拟“动物园”。在新疆乌鲁木齐,18米高的“飞天”植物塑像,被市民指为毁坏市容,建成仅十多天就被迫拆除。
游客:好像是不好意思啊,还是很难受啊,还是很难受的样子,你看眼睛那样,舌头牙齿,还是很难受的意思。
艺术是多元的,但让大多数人感觉“被雷”的作品,恐怕也很难说成功。而层出不穷的雷人雕塑,在各个城市屡见不鲜。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周至禹:我个人认为公共艺术雕塑一定要很好地考虑到雕塑的主题跟所要置放的环境是什么关系,即使是从视觉上讲,一个雕塑放到一个环境中间它也要考虑到它和环境的关系是美的,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考虑的要素。
因为毕竟城市的雕塑要有公众的认可。其实在西方也有这样的情景,我可以这样讲其实也有一些城市雕塑放在那个地方,我指的是现代的,后来会引起公众的一种反感,最后这种反感激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市政府就会有反应最后把这个雕塑拿走。
这个呲牙吐舌、无精打采的“老子”与人们心目中的老子形象相距甚远,外表丑陋的造型,也毫无美感可言。雕塑落成之后,“做鬼脸”的老子迅速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还有人觉得这是对老子的不敬,也是对道家文化的不尊。针对社会上的种种议论,“老子”雕塑的管理者特意在雕像底座上增加了一块铭牌。按照铭牌上解释,孔子向老子请教何为“刚柔之道”,老子吐舌露牙,以唇齿比拟刚柔。正是这种形象的比拟,促使艺术家创作了这件雕塑作品。但用一个动作来诠释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否恰当?艺术夸张与雷人搞怪的边界在哪里?每个人心中的看法都不尽相同。
北京市民:因为它和旁边的不是很搭,因为旁边感觉建筑风格都比较西洋化。然后这个感觉它想走中国风,所以可能和周围不是很搭调,所以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周至禹:现在我们老要求要提高公众的审美,这是一个方面。其实艺术家审美也需要提高,怎么会有那样丑陋的雕塑我觉得不可思议,做得太难看了。所以一方面我们是要通过好的雕塑来提高大众的审美,但是另一方面其实艺术家的审美也需要提高,我觉得这两方面都有责任。
湖北 武汉:汉口中山大道是武汉最繁华的路段之一,“生命”雕塑就坐落在这里,每天面对无数路人的审视。
这次评选历时3个多月,总投票数近500万。入围的59件城市雕塑作品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湖北武汉的一座名为“生命”的雕塑以310886票位列“十大丑陋榜”第一名。
湖北美术馆馆长 傅中望:那么这个雕塑通过评审以后成为最丑的雕塑,那么我就觉得,我个人不想去申辩这个东西,但是从我个人本身来说,我认为这个雕塑我是问心无愧的。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周至禹:比如说一个大型的地标性的雕塑计划,其实是要通过几个渠道比如说发布几个方案,让公众投票去决定,再加上专家的意见,这样我觉得可能会更好一点。因为它到底不是一个艺术家个人的行为,说我爱怎么做就怎么做。
周教授认为,有些艺术家完全把城市雕塑当成了自己艺术审美倾向的试验场,这样难免曲高和寡,难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在国外一些城市,如果要安放艺术雕塑,会公开向社会征集作品,并请各界人士和居民代表组成评审团加以遴选。在确定主题后,还会和艺术家签订合同,对雕塑的安置地、使用年限等具体事宜作出详细说明。有了这种公开透明的公众参与机制,城市雕塑就会实现展览艺术与现实环境的对接。这样的经验我们也不妨借鉴,只要在整个操作层面能够公开透明,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公众,“雷人”雕塑就会少一些。
周至禹教授认为,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和艺术家个人创作的雕塑作品是有所区别的。如果不考虑放置环境、公众审美等综合因素,即使再优秀的作品也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可。
一些城市雕塑因过于抽象难懂或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而而入选网评“最丑陋榜”,而那些一眼望去就雷人怪异的雕塑则更让人大跌眼镜了。2012年9月,一座老子雕像正式“落户”在苏州工业园区的金鸡湖畔。雕像中的老子“吐舌露齿”,貌似做鬼脸的表情。一位中国的古圣先贤以这种面目出现,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湖北美术馆馆长 傅中望:事实上我在想,它是(寓意)一种筑巢的一个城市建设吧,我就用了这样一个鸟巢的形式,做了三个蛋,表示我们在城市建设,在房屋建筑,就是在为自己筑巢,用了“生命”这样一个题目。
傅中望是“生命”雕塑的作者。他告诉记者,这件雕塑作品是他15年前应武汉市政府的要求而创作的,对于雕塑过于抽象的外形他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2012年12月底,由网友投票评选出的全国十大丑陋雕塑揭晓。这些雕塑有的抽象怪异,有的荒诞雷人。那么,原本蕴含着文化与品味的城市雕塑为何沦为人们的笑柄?众多的“丑陋”雕塑背后,凸显出艺术审美与公众期待之间的哪些巨大落差?来看记者的报道。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周至禹:这个东西(雕塑)放在那个地方,是长久的,不是短时间的。它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做好了是个城市的地标。所以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不是短暂的一个行为,所以一定要很好地、全面地、从各个层面去审视这个雕塑应该怎么做,如果这个事情做好了其实就应该不会出现很多丑。
北京市民:大家一看就是一个像中国馆一样的东西,就不明白它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同时,“雷人”雕塑之所以频出,也反映出艺术与现实的脱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展示品,城市雕塑从立项到出炉也需要公众的参与。
雕塑寄寓着创作者自己的艺术审美和艺术构想,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城市雕塑是否能融入周边环境,融入人们的生活,为人所接受和认可,也是公众评判的一个重要依据。入选“十大最丑陋雕塑”的北京望京地区的地标建筑“望京欢迎您”,也同样因为外形过于生硬、突兀而遭人诟病。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