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锡明认为,地方性是城市城雕的独特标签,佛山既然要打造岭南名城,可以立足粤剧、龙狮、武术、剪纸等传统题材,但切忌照搬或自我束缚。“佛山是粤剧的起源地,但粤剧未必能全面代言佛山的文化。城雕题材的选择,众口难调,难有公论,公众不妨放宽心态。”
备选4 佛山陶瓷
当年城门头“三支香”在饱受争议中被炸毁 资料图片
理由:武术名人终会“过气”,应选文化大家
也有专家表示,佛山建城雕,不妨“仿造”重量级历史文物。“由元代南海工匠铸造,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铜壶滴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汪叔子介绍说,那是座国家级文物,是古代计时器,500多年来报时精准,最特别之处在于其铭文上详细镌刻了工匠、监工姓名及铸造时间,这个细节体现了对作品负责的态度。
除了原型,材质也是城雕的一个要素。人们不禁联想到“佛山陶瓷”。此前石湾陶塑领军人物梅文鼎曾说:“如果能趁这个契机,将陶瓷变身为大雕塑的元素之一,那将是一个极好的开端。”但是,陶瓷不抗摔、易风化的缺点又为人诟病。
在汪叔子看来,对大众而言这件文物还有点陌生,但实则蕴含了岭南商业文化中的诚信精神,见证了作为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在古代铸造业的特殊地位。汪叔子强调,城市雕塑在制作上要避免“豆腐渣”、山寨版雕塑,应在雕塑上刻上工程制造者名字,接受历史检验。
备选3 粤剧
提起此事,佛山雕塑院院长、本土雕塑家简锡明难掩惋惜之情。他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市民思想变化特别大,而城门头雕塑工期长,在建时各种反对声音随之而来,雕塑最终遭到被炸毁的命运。
城市缺文化内涵,犹如水泥森林
备选2 铜壶滴漏
记者 黄晓晴 实习生 陈洁仪
在佛山一场关于岭南文化传承的讲坛上,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蒋述卓坦言:“佛山还没有地标性文化标志!”他建议佛山建城市雕塑,打造深入民心的“文化标志工程”。此言再次引发了专家们关于佛山城雕的大讨论。巧的是,蒋述卓的建议与佛山市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
行走佛山,人们会发现,标志性的城雕真是少之又少。
简锡明说:“城市雕塑需要经过历史沉淀,才能得到民众认可。在前期构思过程中,不必拘泥于题材,不要眼盯着城市标志的名号。重要的是事先做好研讨和规划,吸引高素质的雕塑家参与进来。”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局面?有些“老佛山”透露,其实佛山以前也倡导立城市雕塑。上世纪80年代,佛山成立了“城市雕塑委员会”,城雕受到重视。1984年,佛山雕塑院正式成立,佛山街头的雕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如大家熟悉的祖庙路系列雕塑。但是,1985年,佛山决定在当时的市中心城门头设立一座反映佛山纺织、陶瓷、电子三大支柱产业的大型城市雕塑,受到市民非议和专家批评(此雕塑被民间戏称为城门头“三支香”),不到十年,这座花了77万元还未完工的雕塑在公众的强烈反对下最终被拆,又引来浪费财政资金的斥责。
大型城雕遭非议,未完工就炸毁
值得一提的是,蒋述卓的建议与佛山市政府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
“提起羊城,人们都会想起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塑,但佛山尚无此类深入民心的文化载体。佛山还没有地标性文化标志!”蒋述卓一句直白的话,引来了学者们的共鸣。
广州有五羊雕塑,佛山却无地标
备选1 康有为
专家称:别选黄飞鸿、李小龙
理由:南海工匠铸造的国家级文物,蕴含诚信精神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