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公共艺术有标准和底线,而且不单在中国,在国外早几十年也遇到过这个问题。艺术家本来就是主观的,一旦主观和公众、城市的文化气质发生冲突,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是能够带来某种好的引导,无形中提升民众精神气质的,让人们更热衷于参与公众事务、更善于更乐于分享和传达的。如果一个公共艺术家只是强硬地把自己的观念植入,而没有给生活在这个区域的民众带来好的变化,那么我觉得它算是一个失败的作品。最低的要求是起码给大家带来一个视觉上美的感受,就不要说传达什么观念和精神了。
陈俊,湛江人,200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200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后任教于汕头大学美术系公共艺术专业。任职期间,策划汕头旧城公共艺术改造计划。现为职业雕塑艺术家,茂德公草堂121生活原地“雕楼”的主人,代表作品有《女人与牛》系列、雷州半岛雷人公园的“雷人”系列、红土金鼓、诗歌与人系列等。
受到德国前卫公共艺术冲击
陈俊:我创作很早就会形成一个系列去思考。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关注点都不一样,比如你在一个年轻单身的阶段,会更关注情感问题,我很放任自己,一旦喜欢思考一个主题,就往这个方向一路走下去。“女人与牛”通过把男人比喻成牛,通过女人和牛之间一系列的动态,传达性别的社会关系。这个系列我关注的题目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女性与男性的生存状态。题材是我身边接触到的故事,我用雕塑的语言表达出来。
陈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作为艺术家则反映在作品上。我个人向来不喜欢唯美、传统的作品,喜欢一些实验性比较浓的东西,我对自我定义是这样的。一个比较大的转折是在2008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去汕头大学教书,当时我的两个同事是德国留学归来。德国在前卫的公共艺术上走得比较前,汕头大学在这块也走得比较前,也就是说我从一个传统美院雕塑教育,突然接触到当代公共雕塑。别看现在整个中国的美术院校搞公共艺术很火,但在当时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公共艺术。2008年的时候,突然一阵风刮过来全国都是公共艺术了。那个时期对我的冲击力非常大,让我树立起以后所做的作品一定要给公共空间、给这个世界真正留下些什么的目标。
——— 姜敏(文化经营者)
诗歌与人奖杯&雕塑《沉默的歌者》泥稿2013年。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后,陈俊的创作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传统具象雕塑,如《女人与牛》系列;二是材料雕塑研究,如《祭》等等用香作为材料的创作;三是中国传统的石窟形式的负空间研究创作,如《迷城之恋》、《彩虹之洞》等。
“女人与牛”系列之《失控》2011年。
我试图不断在作品里加一些“料”,在我们以前传统雕塑里,大家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这个作品能够给这个放置的城市、公共区域带来什么,大家更多思考的是它视觉上的艺术上的表现,而没有可能更进一步的,能不能改变民众对世界的认识,提升整个公共区域民众的审美。
青年雕塑家陈俊,是雕塑界学院派里正在迅猛生长的新生力量。1980年生于雷州半岛的他,身上自带一股来自海洋的温暖和亲切,如同他在创作上追求的学术性和纯净性,不拘一格。陈俊对材料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及追求,传统与当代并蓄,并不刻意追求固定风格。
陈俊:《破茧而出》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品。这个地方自称是引领广州时装文化的。现在你去任何批发市场,柱子都是用广告纸贴上去,比这更俗的就是直接用霓虹灯缠上去,如何能把这种地方的柱子做出既“高档”又不落俗套,我想了很久。后来有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用0 .4毫米的铜丝将柱子整个缠绕起来。
他的材料创作突破了传统雕塑的静止和可嗅性。硕士毕业设计,就是在大龙香上面进行雕刻,再燃烧掉使得雕塑具有了气味。他认为,燃烧的过程性以及不确定性,是对雕塑的突破,并且探索、利用了材料本身的社会属性;而他的负空间概念雕塑更是颠覆了传统雕塑的三维性及实体性,探索雕塑负空间存在的可能性,有意识地用中国石窟里“场”的营造理念来创作作品。
南都:面对当前城市雕塑的一些乱象,你认为公共艺术有没有一个标准或底线?
这件作品一定要用铜丝,雕塑家对材料是天生敏感的,材料的物理属性传达出来的视觉感受是非常微妙的,甚至本身材料带有文化属性,用不锈钢就是现代化的冷冰冰的感觉。后来的效果也很满意。
南都:你的创作和对艺术的看法,经历过比较大的转折吗?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