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像是一颗硕大无比的头颅,粗砺、刀刻过的痕迹,深凹的眼窝,高耸的鼻梁,含着笑的略带思考的神情,让人不得不驻足、凝视,也跟着开始思索。
“我认为雕塑《力量》象征着两地人民勤奋开放、热爱思考的品质,为维持两地的友好关系,我们需要不断思索,需要经常交流。”
本报记者方勤报道昨日上午,中心公园绿草如荫,着海军服的礼仪队吹响了欢快的号角,“纽伦堡地区向深圳市赠送雕塑作品仪式暨纽伦堡文化周闭幕式”在这里举行,来自德
用文化筑桥让友谊铺路
声音
国纽伦堡地区爱尔朗根市市长西格弗里德·巴莱斯博士,与深圳市副市长梁道行一道,为纽伦堡人给深圳人带来的神秘礼物———由马提亚斯·施里特创作的雕像《力量》揭幕,这个头像从日尔曼远渡重洋来到深圳,昨日永远地落户在中心公园。雕像的作者马提亚斯·施里特着一身黄色洋装,看上去年轻有活力。“我想表达两种含义,一是对世界的正面思考,命名雕像《力量》,就是指思考的力量。二是揭示这样一个道理,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需要面对面的接触,才能真正地了解对方。”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为了设计这座雕像,他闭门苦思了一段时间,从搜集材料到制作,又历经数月的时间才最后完成。看到自己的作品能作为纽伦堡政府送给深圳市的礼物落户于此,施里特格外兴奋,和德国、中国的朋友们在雕像前频频留影。
———深圳市副市长梁道行
“纽伦堡地区文化周”闭幕式在雕像赠送仪式上同时举行,梁道行副市长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过去一周德国艺术家们给深圳市民带来的极具日尔曼风情的艺术大餐:在“纽伦堡地区艺术作品展”里欣赏德国的先锋艺术和纽伦堡的美丽风情;在芭蕾舞剧《哈姆雷特的呼唤》中感受具有欧洲现代舞风格的视听盛宴;在沃尔夫爵士乐队的演奏里品味古典乐与现代爵士乐的融合;还有德国厨师带来的巴伐利亚美味佳肴,和施里特先生留下的雕塑力作《力量》。“纽伦堡地区文化周真是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且圆满成功。去年‘深圳文化周’也曾获得纽伦堡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有理由相信,我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将会促使进一步的交流合作,祝中德友谊天长地久!”
在闭幕式上,记者见到来访的28位纽伦堡政府代表,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已与主办文化周的深圳市政府工作人员结下了不浅的友谊,他们彼此间谈笑风生,像老朋友一般,眼光里又不经意地流露出依依不舍之情。与深圳记者们共同采访文化周的,还有来自德国的纽伦堡日报社、赫尔斯布鲁克报社、法兰克电视台的记者们,他们也用心记录并传递着文化周的点点滴滴。有趣的是,为了把图片传回纽伦堡,法兰克电视台的记者手持话筒,专访爱尔朗根市市长时,在一旁执镜的是深圳的电视工作者……友谊,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在的行动和无法掩饰的情感。
纽伦堡地区爱尔朗根市市长西格弗里德·巴莱斯博士与我市副市长梁道行为雕像《力量》揭幕。本报记者冯明摄
“如果我们要过一条河,划船就可以到对岸,那么我们更愿意筑一座桥,让更多的人渡河。文化就为我们两地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桥梁,施里特的雕像作品,为我们之间的文化之桥添上了亮丽的一笔。”———纽伦堡地区文化局局长
“我认为它象征着两地人民勤奋开放、热爱思考的品质,为维持两地的友好关系,我们需要不断思索,需要经常交流。施里特的创作在我看来是无与伦比的。”爱尔朗根市市长西格弗里德.巴莱斯博士说。他以“尊敬的深圳市民”开头,在揭幕式上谈起了运送雕像的前前后后,“这尊雕像是这次纽伦堡地区文化周的永久纪念,表达着纽伦堡人民对深圳人民的深情厚谊,它足有7吨重,经历了几周的海上漂泊,在跋涉了艰难的旅程后来到深圳。德国的当地媒体称,‘一个头像开始了它漫长的东方之旅’。”
纽伦堡雕像“住”进中心公园
——爱尔朗根市市长西格弗里德·巴莱斯博士
“纽伦堡地区文化周真是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且圆满成功。去年‘深圳文化周’也曾获得纽伦堡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有理由相信,我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将会促使进一步的交流合作,祝中德友谊天长地久!”
纽伦堡地区文化局局长以“桥与河”来比喻两地的交流与距离。“如果我们要过一条河,划船就可以到对岸,那么我们更愿意筑一座桥,让更多的人渡河。文化就为我们两地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桥梁,施里特的雕像作品,为我们之间的文化之桥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纽伦堡地区文化周”昨日圆满闭幕,雕像《力量》将永远留在深圳
一个头像永远留在了深圳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