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来,许多雕塑家不再囿于自我情感宣泄和个性张扬,而是在突破艺术的神秘性、突破博物馆的空间阻隔等方面努力,更加重视艺术与公众互动,力求搭建公众与作品之间互动对话的平台。这种互动,往往以题材生活化、内涵平实化与情感大众化、形式通俗化等方式来实现。
(作者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时,多次谆谆教诲各地各级领导干部,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为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既包含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也包含自然生态。在城镇化进程中,把握不好这三者的关系,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疏远,甚至形成一种紧张关系。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更美好的生态文明,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修复人与自然关系、构建生态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公共话题的当下,雕塑艺术也有责无旁贷的担当。
当然,看到这些年中国当代雕塑出现新特点、取得新成就的同时,还要清楚认识到,雕塑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在创作中也存在诸如照抄西方当代艺术模式、自以为是的“创新”;迎合低俗趣味,表现情色内容,或者以精英自居,不顾及公共文化属性的自我“把玩”,甚至在讥讽农民形象中自得其乐等不良倾向。这些现象有违中国艺术传统,也与民众对艺术的审美需求不相符,与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艺术体系的时代要求相悖。此外,在一些城市建设中,广场修建、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的设置,成为“面子”工程,只看重外在形式。追求表面效果以及城市雕塑景观的照抄照搬,导致以雕塑为主的公共艺术同质化倾向严重,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淡化或消失。破除此类现象,不仅需要创作者提升自身艺术修养与品格,更需要建立与完善公共艺术设计、遴选、实施的科学机制,发挥公众的参与作用,形成艺术家、公众与政府管理部门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更好地发挥雕塑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介入空间的艺术,雕塑不仅仅建构艺术与城市环境匹配和谐的表象关系,更重在建构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时间、艺术与空间的对话关系。
中国现代雕塑,在吸收外来艺术语言的同时,始终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历史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蕴含浓郁的时代气息,彰显鲜明的中国气派。作为重要艺术门类,由于与公众、城市、公共空间有着紧密关联性,因而在当代艺术体系中,雕塑往往又是置于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的主体。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繁荣、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推进,雕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地位更加凸显。在新的时代语境中,雕塑家创作热情高涨,创新意识与文化自觉加强,中国当代雕塑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异彩纷呈,展现一派勃然生机,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近五年来,从东部大城市到西部三线城市,都举办了一些颇有影响的雕塑艺术展或艺术节,如“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山东济南“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以及山西“大同国际雕塑展”等定期性展览以及专题性雕塑展。这些雕塑展览活动,无疑对充实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发挥了有效作用。如“2016国际雕塑展·中国上海”,便明确其意义在于,以推进上海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为方向,进一步研究公共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公共文化如何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艺术之于公众,不再是彼岸世界的精神盛宴,不再是难以企及的精英的理想表征,更不是充满劝导意味的视觉形式,而是公众可及的此岸天地,是公众自身生活或身在其中的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百姓之间不再“隔山相望”,呈现一种亲近关系。雕塑艺术,成为一种营造和谐氛围、增强文化活力的艺术形态,成为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作者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