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彰显城市文化精神,延续历史文脉,成为近些年许多城市在城市再造、提升城市形象过程中考虑的重要现实问题。不少城市对于举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雕塑展览颇有热情,甚至将城市雕塑展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名片。
雕塑向来与建筑和城市空间有着紧密联系。在城市空间中,雕塑不仅可以起到点缀、装饰的美化作用,更具有承载文化记忆,温存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文脉,是城市魅力所在。城市空间中的每一代人乃至每一个人,都是历史链条中的生命体。追溯历史,温存文化记忆,是人之精神需求,也是当今包括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承载的重要使命。
重构物我关系
今天的雕塑,概念与内涵不断拓展,已经远远超出传统雕塑范畴。
时代性、人民性与艺术性三者的融合,是中国现代雕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精神品格,也必然是包括雕塑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内涵和价值所在。我们相信并期待,雕塑界创作出更多、更好彰显时代精神、满足人民需求,更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佳作。
如果说雕塑展示活动体现了打造人文城市的愿景,那么近五年的雕塑创作,在倡导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语境下,出现了一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以历史题材讲述中国故事的精品力作,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上的《延安鲁艺的一天》《东方欲晓》,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中华医学》《元四家造像》《郭守敬》《汤显祖与明代戏剧》等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与语言,表述、追忆、诠释国家、民族和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表达出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文化传统的自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公众在观赏这些作品时,不仅被美的形态感动,还被蕴含其中的独特文化品格和精神力量所震撼。
就雕塑的材质与媒介而言,已是丰富多样。雕塑家充分发掘新材料、新媒介,拓展雕塑的表现力。当代雕塑艺术如同一个实验场,所有视觉手段都被调动起来,创造出一个个新的视觉空间和文化场域。
雕塑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方面,做出了敏捷反应。不少雕塑家持续关注自然与城市化关系问题,不断以新的艺术形式,开启对传统自然和谐观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被消解、滥用的反省。批判、反思的同时,艺术地再现自然,以虚拟形式营造具有浓郁自然气息和田园牧歌式的视觉图像,表达人们返璞归真的审美理想,重温人与自然的亲和感,也成为包括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上,在芜湖雕塑公园里,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雕塑家为重构人与自然关系所做出的努力。例如,第五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将主题确定为“美丽中国——我的城市,我的家”,展出的《七彩云树》以中国传统木建筑结构框架,汇聚4000片印有七种彩色网点的透明薄片,通过空间变幻,混合出自然渐变的彩云般绚丽的梦幻色彩,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
我要评报 | 关于人民日报社
所谓题材生活化,就是突破传统公共艺术纪念碑式逻辑,把公众日常生活纳入艺术表现范畴,缩短艺术与公众间的距离,让公众获得一种亲切感。如芜湖雕塑公园《渔归》、天津鼓楼《泥人张》、深圳雕塑展《奔小康》等作品,都以平实化、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和题材,让艺术贴近公众,让公众亲密接触艺术、感受艺术。所谓内涵平实化与情感大众化,就是关注和传达普通人的情感,追求一种与生活零距离的情感表达。通过公众熟悉的普通人形象与日常情感表现,公众在偶然、不经意的审视中,获得一种亲切感,甚至观照到自身,从而消解了公众与作品之间的时空与心理距离。
《人民日报》数字报取消收费的通知
艺术之于公众,不再是彼岸世界的精神盛宴,不再是难以企及的精英的理想表征,更不是充满劝导意味的视觉形式,而是公众可及的此岸天地,是公众自身生活或身在其中的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百姓之间不再“隔山相望”,呈现一种亲近关系。雕塑艺术,成为一种营造和谐氛围、增强文化活力的艺术形态,成为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如果说雕塑展示活动体现了打造人文城市的愿景,那么近五年的雕塑创作,在倡导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语境下,出现了一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以历史题材讲述中国故事的精品力作,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上的《延安鲁艺的一天》《东方欲晓》,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中华医学》《元四家造像》《郭守敬》《汤显祖与明代戏剧》等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与语言,表述、追忆、诠释国家、民族和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表达出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文化传统的自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公众在观赏这些作品时,不仅被美的形态感动,还被蕴含其中的独特文化品格和精神力量所震撼。
雕塑向来与建筑和城市空间有着紧密联系。在城市空间中,雕塑不仅可以起到点缀、装饰的美化作用,更具有承载文化记忆,温存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文脉,是城市魅力所在。城市空间中的每一代人乃至每一个人,都是历史链条中的生命体。追溯历史,温存文化记忆,是人之精神需求,也是当今包括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承载的重要使命。
如何用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彰显城市文化精神,延续历史文脉,成为近些年许多城市在城市再造、提升城市形象过程中考虑的重要现实问题。不少城市对于举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雕塑展览颇有热情,甚至将城市雕塑展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名片。
杂 志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