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雕塑,在艺术语言与风格上也不断探索创新,呈现新的审美趋势:由空间向时间延伸——将声、光、电以及其他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雕塑创作,使空间艺术由静态向动态拓展,在持续变换的动态中,加入时间意义,增强艺术冲击力,生发现代审美的更多可能;由具象向非具象扩散,形成写实风格、象征主义、抽象结构以及各种新材料、新媒介综合运用,所构成的具有全新视觉效果的作品,在不同公共场域中共存互动,体现出开放、包容的新格局。
近五年,中国雕塑家的生态文化意识更加自觉,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重构人与自然新关系的热情,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可以说,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已经成为整个中国当代艺术表现的一大主题。
城市空间被艺术化的同时,艺术也被历史化,被时间化。由此,雕塑也好,壁画也好,或者其他视觉艺术形态,作为公共艺术,都以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承载起更丰富的文化信息,储藏更深刻的历史记忆,凝聚对未来的憧憬。由雕塑艺术营造的场域,也构筑起一种新的历史性的、文化的、诗意的、情感性的生命空间。无疑,雕塑艺术在习近平总书记“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指示精神激励下,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城市文化品格与形象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
传统的公共空间的雕塑,多为纪念性雕塑。纪念性雕塑与公众的关系,往往是仰望、被观赏的关系。近几年,以雕塑为主的公共艺术,力求消解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打破艺术与观赏者之间的界限,引导观赏者更主动地参与艺术活动,让公众介入艺术,让艺术融入生活,让艺术的“人民性”在作品形式与内涵上得以充分体现。
中国现代雕塑,在吸收外来艺术语言的同时,始终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历史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蕴含浓郁的时代气息,彰显鲜明的中国气派。作为重要艺术门类,由于与公众、城市、公共空间有着紧密关联性,因而在当代艺术体系中,雕塑往往又是置于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的主体。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繁荣、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推进,雕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地位更加凸显。在新的时代语境中,雕塑家创作热情高涨,创新意识与文化自觉加强,中国当代雕塑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异彩纷呈,展现一派勃然生机,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往期回顾
今天的雕塑,概念与内涵不断拓展,已经远远超出传统雕塑范畴。
当然,看到这些年中国当代雕塑出现新特点、取得新成就的同时,还要清楚认识到,雕塑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在创作中也存在诸如照抄西方当代艺术模式、自以为是的“创新”;迎合低俗趣味,表现情色内容,或者以精英自居,不顾及公共文化属性的自我“把玩”,甚至在讥讽农民形象中自得其乐等不良倾向。这些现象有违中国艺术传统,也与民众对艺术的审美需求不相符,与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艺术体系的时代要求相悖。此外,在一些城市建设中,广场修建、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的设置,成为“面子”工程,只看重外在形式。追求表面效果以及城市雕塑景观的照抄照搬,导致以雕塑为主的公共艺术同质化倾向严重,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淡化或消失。破除此类现象,不仅需要创作者提升自身艺术修养与品格,更需要建立与完善公共艺术设计、遴选、实施的科学机制,发挥公众的参与作用,形成艺术家、公众与政府管理部门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更好地发挥雕塑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的作用。
为时代发声 为历史塑像(逐梦这5年) ——中国雕塑这五年 黄宗贤《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24日 12 版)
令人鼓舞的是,在多元化的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文化自觉意识在雕塑创作中高扬。雕塑家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融入雕塑语言与形态,不再拘泥于西方古典写实主义艺术风格,也不在西方现代雕塑范式前亦步亦趋,而是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形象的内在神韵,追求以形写神、以形表意、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无论在钱绍武等老一辈雕塑家的作品中,还是在黎明、李象群、吴为山、展望等中青年雕塑家的作品里,我们都能触摸到中国艺术文脉,感受到民族雕塑传统的浓浓气息。
所谓题材生活化,就是突破传统公共艺术纪念碑式逻辑,把公众日常生活纳入艺术表现范畴,缩短艺术与公众间的距离,让公众获得一种亲切感。如芜湖雕塑公园《渔归》、天津鼓楼《泥人张》、深圳雕塑展《奔小康》等作品,都以平实化、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和题材,让艺术贴近公众,让公众亲密接触艺术、感受艺术。所谓内涵平实化与情感大众化,就是关注和传达普通人的情感,追求一种与生活零距离的情感表达。通过公众熟悉的普通人形象与日常情感表现,公众在偶然、不经意的审视中,获得一种亲切感,甚至观照到自身,从而消解了公众与作品之间的时空与心理距离。
温存历史文脉
人民网检索
近五年来,从东部大城市到西部三线城市,都举办了一些颇有影响的雕塑艺术展或艺术节,如“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山东济南“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以及山西“大同国际雕塑展”等定期性展览以及专题性雕塑展。这些雕塑展览活动,无疑对充实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发挥了有效作用。如“2016国际雕塑展·中国上海”,便明确其意义在于,以推进上海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为方向,进一步研究公共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公共文化如何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