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时,多次谆谆教诲各地各级领导干部,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为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既包含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也包含自然生态。在城镇化进程中,把握不好这三者的关系,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疏远,甚至形成一种紧张关系。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更美好的生态文明,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修复人与自然关系、构建生态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公共话题的当下,雕塑艺术也有责无旁贷的担当。
人民日报 2017年09月24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作为一种介入空间的艺术,雕塑不仅仅建构艺术与城市环境匹配和谐的表象关系,更重在建构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时间、艺术与空间的对话关系。
时代性、人民性与艺术性三者的融合,是中国现代雕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精神品格,也必然是包括雕塑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内涵和价值所在。我们相信并期待,雕塑界创作出更多、更好彰显时代精神、满足人民需求,更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佳作。
温存历史文脉
令人鼓舞的是,在多元化的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文化自觉意识在雕塑创作中高扬。雕塑家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融入雕塑语言与形态,不再拘泥于西方古典写实主义艺术风格,也不在西方现代雕塑范式前亦步亦趋,而是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形象的内在神韵,追求以形写神、以形表意、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无论在钱绍武等老一辈雕塑家的作品中,还是在黎明、李象群、吴为山、展望等中青年雕塑家的作品里,我们都能触摸到中国艺术文脉,感受到民族雕塑传统的浓浓气息。
返回目录 下一篇
欢迎您:用户ID名称
城市空间被艺术化的同时,艺术也被历史化,被时间化。由此,雕塑也好,壁画也好,或者其他视觉艺术形态,作为公共艺术,都以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承载起更丰富的文化信息,储藏更深刻的历史记忆,凝聚对未来的憧憬。由雕塑艺术营造的场域,也构筑起一种新的历史性的、文化的、诗意的、情感性的生命空间。无疑,雕塑艺术在习近平总书记“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指示精神激励下,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城市文化品格与形象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
近几年的雕塑,在艺术语言与风格上也不断探索创新,呈现新的审美趋势:由空间向时间延伸——将声、光、电以及其他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雕塑创作,使空间艺术由静态向动态拓展,在持续变换的动态中,加入时间意义,增强艺术冲击力,生发现代审美的更多可能;由具象向非具象扩散,形成写实风格、象征主义、抽象结构以及各种新材料、新媒介综合运用,所构成的具有全新视觉效果的作品,在不同公共场域中共存互动,体现出开放、包容的新格局。
还有不少作品通过自然和动物形象,表达都市人向往、追求的生活方式。对自然或运动中的人物的表现,将人来自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与心灵诉求,表达得形象生动。也有一些雕塑,将材料性能作为表象因素,在形象塑造中保持了对自然材料的充分尊重。随材赋形,大圭不琢,形象似是而非,却为不似之似的雕塑,充满文化和生命张力,表现出雕塑家应有的时代担当。
雕塑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方面,做出了敏捷反应。不少雕塑家持续关注自然与城市化关系问题,不断以新的艺术形式,开启对传统自然和谐观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被消解、滥用的反省。批判、反思的同时,艺术地再现自然,以虚拟形式营造具有浓郁自然气息和田园牧歌式的视觉图像,表达人们返璞归真的审美理想,重温人与自然的亲和感,也成为包括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上,在芜湖雕塑公园里,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雕塑家为重构人与自然关系所做出的努力。例如,第五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将主题确定为“美丽中国——我的城市,我的家”,展出的《七彩云树》以中国传统木建筑结构框架,汇聚4000片印有七种彩色网点的透明薄片,通过空间变幻,混合出自然渐变的彩云般绚丽的梦幻色彩,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
这五年来,许多雕塑家不再囿于自我情感宣泄和个性张扬,而是在突破艺术的神秘性、突破博物馆的空间阻隔等方面努力,更加重视艺术与公众互动,力求搭建公众与作品之间互动对话的平台。这种互动,往往以题材生活化、内涵平实化与情感大众化、形式通俗化等方式来实现。
搭建互动平台
熔铸中国气派
重构物我关系
周 报
搭建互动平台
就雕塑的材质与媒介而言,已是丰富多样。雕塑家充分发掘新材料、新媒介,拓展雕塑的表现力。当代雕塑艺术如同一个实验场,所有视觉手段都被调动起来,创造出一个个新的视觉空间和文化场域。
传统的公共空间的雕塑,多为纪念性雕塑。纪念性雕塑与公众的关系,往往是仰望、被观赏的关系。近几年,以雕塑为主的公共艺术,力求消解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打破艺术与观赏者之间的界限,引导观赏者更主动地参与艺术活动,让公众介入艺术,让艺术融入生活,让艺术的“人民性”在作品形式与内涵上得以充分体现。
近五年,中国雕塑家的生态文化意识更加自觉,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重构人与自然新关系的热情,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可以说,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已经成为整个中国当代艺术表现的一大主题。
还有不少作品通过自然和动物形象,表达都市人向往、追求的生活方式。对自然或运动中的人物的表现,将人来自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与心灵诉求,表达得形象生动。也有一些雕塑,将材料性能作为表象因素,在形象塑造中保持了对自然材料的充分尊重。随材赋形,大圭不琢,形象似是而非,却为不似之似的雕塑,充满文化和生命张力,表现出雕塑家应有的时代担当。
熔铸中国气派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