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器物篇 器物是中国雕塑的老传统,它是在在梳理民族自身雕塑文化传统中所出现的概念,器物板块一方面承接中国古代雕塑的“器物”传统,同时又致力于探索将器物传统在今天进行新的跨界,新的延展,新的融合,新的创造。
五大板块:
黎明主任指出,我们举办系列的活动,例如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青少年雕塑展,为后辈力量铺一条路,专家学者一同探索雕塑双年展的模式,在雕塑教学界形成了巨大影响力。我们很有信心将这届活动办的更精彩。不同于其他的双年展,我们有传承和再思考,秉持开放的姿态,五个策展板块各司其职,对未来的创作发展都是很好的契机和学术引导。
2018年5月1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大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大同雕塑双年展”策划启动工作会在中央美院雕塑系召开。会议主要探讨本届双年展的定位、规模、主题、策划方式,并达成了共识。
本次双年展的主题为“不同”:
关于展览的代表性,王少军教授指出,这次策划具有国际化、参照性的思维方式。五个板块的构思,既回到了中国本土的当代现实,又从国际视野回到了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这是中国当代雕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展览,从传统古代雕塑,到最前沿的科技跨界性雕塑都包含其中。器物板块的出现,意味着对器物文化的再思考、再普及。
孙振华博士介绍总体框架结构、学术主题:
(二)具象篇 具象是中国雕塑的新传统,它建立在从西方引入的写实主义雕塑的基础上,具象雕塑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中,还具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还可能有什么新的发展?如何定义具象雕塑的当代意义,不断拓展其新的领域,则是这个板块的内容。
殷小烽教授认为,先期策划的五个主题达到了新高度。经过策展团队设定的展览,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展览启用年轻雕塑家作为策展人,新人做新事,肯定有新的架构,希望各位策展人拿最高的学术评判落实到各自的学术板块。
策展团队:
展览开幕时间:2018年11月
龙翔教授认为,展览的学术主张很好,一定会取得成功。这五个板块也是目前我们高校在前沿探索中一直探索和关注的,相信几位策展人会在短时间内把问题意识、前沿意识做出来,把对前几年双年展的总结和梳理隐含在其中。
范迪安院长指出,大型的艺术活动都在中国美术当代发展历程中留下标志性的印记,也为中国美术时代的大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文艺的发展,摆到了民族精神培育、国家整体发展有机统一的位置上,雕塑界这些年呈现出坚定的学术探索势头,在思想认识、学术取向上保持了坚定的心态。大同双年展是美协和美院坚持推动的项目,能够把雕塑双年展作为美术活动中的重要选项坚持下来很不容易,也是雕塑界齐心协力的成果,需要在两个方面加强:一、突出文化主题,学术命题;二、在作品和社会见面的平台打造上,可以有新的构想。
户外篇:胡泉纯教授从三方面思考公共艺术:1、时代的语境,城市的更新和乡村的复兴,所有公共艺术的切入都是紧贴时代。2。学术的语境,注重划分边界。3。场域的语境,如果脱离具体场域,就停留在装饰美化层面。针对大同场域进行针对性的创作,把其他城市的经典案例也作为比对的案例。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