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篇:张伟,具象篇:马文甲,材料篇:郅敏,户外篇:胡泉纯,科技篇:唐尧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孙振华、吕品昌
会上,吕品昌教授称,今年将在大同推出一系列雕塑活动,首届青少年雕塑大展、“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 全国优秀毕业生雕塑作品展览、大同雕塑双年展,并介绍了往届双年展的机制,展览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每次的双年展都会聚集大量优秀的艺术家,也是检阅雕塑创作学术队伍的重要展示平台。展览集中在大同举办,将呈现中国雕塑蔚为壮观的景观,成为雕塑界艺术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推进大同打造雕塑之都的进程。
(二)“不同”也是今天中国雕塑现实状态的客观写照,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多样性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雕塑艺术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特征,正是因为种种“不同”,种种的探讨和突破,中国雕塑才在40年中取得了如此重要的成就。
(四)户外篇 户外公共雕塑也是中国雕塑的新传统,迄今亦有近百年的历史。本次户外板块是一个研究性项目,它将以大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大同的社区、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其它公共生活区域的研究,结合目前中国户外雕塑特别是公共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在新的基础上,提出户外雕塑的新思路、新方案。
展览地点:山西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
材料篇:郅敏教授认为双年展不是以完善为核心,而是以最近期的创造力为核心,材料板块要讨论对材料的新认识,通过材料展再次掀起对 “物” 的讨论,物的边界是什么,物与人是什么关系?物和场域是什么关系?既邀请成熟的艺术家拿出最新的、有探索价值的作品,也推出年轻的、有敏感触点艺术家的作品。
陈云岗教授认为目前策划方案已经大型初具,为下一步操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双年展又回到大同,这是雕塑界和大同的幸事。在五个板块中有四个是年轻雕塑家参与策展,相信一定会超越以往的展览效果。
张伟莉馆长介绍中国雕塑博物馆的筹备工作,展览活动已经准备了两年,令人激动和期待,博物馆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迎接各位艺术家,迎接每一件作品。相信在这支策展团队的努力下,会呈现精彩的、“不同” 的双年展。
图/李志杰
吴为山主席认为,雕塑双年展又在大同继续下去,说明市委市政府能够在新时代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在习总书记文艺思想的影响下坚守文化品牌。品牌的打造真的需要时间,不仅有品质的保证,还有时间的延续,才能把品牌做下去。这是很好的文化举措,也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事业成果靠三方面保证:艺术家、组织者、政府保障。吴主席认为,这次展览活动在三个方面都有充分的保障,并对大同市政府领导对雕塑事业的关怀和重视表示感谢。
(三)材料篇 材料实验和探索,是在中国进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在雕塑教学和创作中所出现的创作趋向,它的学理背景主要是来自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国还受到日本“物派”等影响,目前,材料创作在中国当代雕塑中方兴未艾,本板块即是对材料领域新成果、新动向的呈现。
| 各分策展人阐述分板块的学术理念和构想:
具象篇:马文甲博士阐述对 “具象” 的理解,包括两个部分:叙事和温度。具象语言也是叙事逻辑,温度是具象传承的特点,新的视觉品格到哪里了?现代人说话的方式有什么新的进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的特征,都有对时代、身份、表述边界的超越性。
| 与会专家对策划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器物篇:考虑到边界交叉的问题,张伟教授希望缩小器物雕塑选择的范围,呈现精准的概念。器物雕塑这些年是热点,但是学生作品中在转变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之前的创作方法和理念,慢慢借用传统元素,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前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教授,大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广林,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曹春生、陈云岗、龙翔、吕品昌和殷小烽教授、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教授,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大同市文物局总工程师苏守义、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馆长张伟莉,《中国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唐尧,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郅敏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张伟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胡泉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马文甲博士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秘书长、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主持。
关于展览的开放性,曹春生教授认为,雕塑双年展充分利用大同的地域特色,经过几年的工作已经做的很好。几个板块很有创新精神,年轻艺术家有很多想法尝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允许大家充分的设想。在大环境中把握大方向,老传统不能丢,也不能固守,受众的思想很活跃,需要多方面的滋养。
(一)“不同”是和而不同,中国雕塑在今天的目标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出中国的声音,让雕塑成为彰显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中国人现实情怀和人文追求的载体,体现出中国当代文明的特殊性;所以,“不同”首先是展现中国雕塑在世界上的不同。
(五)科技篇 科技介入雕塑,是中国当前最为鲜活的雕塑现实,电子技术在雕 塑上的运用、3D打印、动态雕塑、VR、AR……成为中国当代雕塑 的潮流,本板块则是对这一方面的新的创作成果所进行的呈现。
科技篇:唐尧先生对板块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如果纯粹以科技冠名限制比较大,有些作品科技性强,但背后的思想性、精神性相对弱。希望在这一板块中,更包含一些对未来美学倾向的展示。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