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第十四届文博会坪山区雕塑园分会场暨2018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正式开展。据了解,主题是“动见:城市公共艺术的新视界”的本届雕塑展,继行政区元年首届雕塑展成功探索公共文化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模式后,进一步突破了以往传统界限,让展览走出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延伸到区委大楼、大万世居、比亚迪等多个展览空间,设置了七大主题展览单元,展览的规模、内容、形式和国际化、专业化程度都实现了大力度的创新和提升。
本次展览将打破传统雕塑形态的雕塑表现形式,展现出创新多样的艺术形态,其中动态单元邀请了国内雕塑领域中重要的策展人唐尧对此单元进行前沿的策展实践,设立系列动态雕塑,以机械、电力等各种新媒体及动能手段,展现能够流动的雕塑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产生更为亲密的互动。多元动态的雕塑实践,集合了科技、剧场、虚拟体验、影像、动力等等元素或造型手段,为民众提供了一场全方位的动态雕塑体验;“大万世居单元”围绕坪山客家文化,创作具有在地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别开生面的介入式的艺术景观,并重新阐释大万世居这座传统客家围屋的当代意义;“比亚迪动力单元”分别以大型的公共雕塑、互动装置为创作核心,创造了一个组合式的公共艺术场景,打造企业、政府、公众之间的艺术纽带,共同推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观念突进单元”作为公共艺术新力量的体现,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汕头大学两所院校的年轻教师及学生组成的团队于园区户外创作和展现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展示最新的校园公共艺术实践,探索“动见”的方向与意义;“雕塑坪山单元”的设立,意在用智慧塑造坪山。在此,艺术家根据坪山的文化背景,特别为这个深圳最新的活力区域带来发展的设想;坪山的文化发展需要雕塑,同时雕塑也需要坪山这样充满活力的艺术展示环境。通过艺术家与坪山规划者的共同筹划,合力打造坪山作为深圳东部中心区的文化主题。
值得关注的是“特别推荐单元”邀请到欧洲公共艺术大师,建筑雕塑领域的开拓者克劳斯•布利(Claus Bury),以及著名雕塑家、香港雕塑会会长李展辉,分别携他们重要的作品及文献参加本次雕塑展。克劳斯•布利的建筑雕塑作品在欧洲极具影响力,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引领着建筑雕塑的发展。本次将为中国的公众带来别开生面的公共艺术体验,带领民众了解欧洲,尤其是来自德国的公共艺术思考。李展辉带来了其始终以“都市”、“山水”为题的公共雕塑作品,作品将通过公共艺术的方法创作具有东方意味的独特雕塑风景,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的公共艺术发展。
本次雕塑展包括7大主题单元,包括特别推荐单元、能量雕塑单元•主力雕塑家作品展、动态雕塑单元•流动的雕塑艺术作品展、动力雕塑单元•比亚迪公共艺术、世居单元•大万世居公共艺术、观念突进单元•突破、雕塑城市展•雕塑坪山。
“能量雕塑单元”邀请到马改户、赵瑞英等多位八十岁以上,在中国城市雕塑发展中具有特殊贡献价值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及包泡、田世信等多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抽象以及文人雕塑的题材中具有前沿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此外还邀请到德国著名青年艺术家、结构主义雕塑新晋代表之一赛巴斯蒂安•库恩、意大利国宝级雕塑家、诗人威凯蒂•马萨奇、俄罗斯美协主席、俄罗斯人民艺术家、艺术科学院院士安德烈•科瓦利丘克等来自俄罗斯、德国、意大利、韩国、香港的近十位国际公共艺术大师,以雕塑、新媒体、场景、图像、视频与文献等多种方式,呈现他们对公共艺术以及动态雕塑的探索,凸显国际前沿的公共艺术观念以及新的艺术思维。
本届雕塑展首次设立延伸点,其中雕塑坪山单元、动力雕塑单元、世居单元场地将从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延伸到区委区政府大楼、大万世居、比亚迪,形成一条公共艺术与城区建设发展融合的文化艺术带。展会首次将公共艺术与坪山新兴产业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城区发展的“公共艺术新视界”。动力单元(比亚迪)将实现新兴产业和艺术融合,彰显出坪山创新发展的产业文化;世居单元(大万世居)把传统文化和公共艺术结合,展现出坪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届雕塑展从公共艺术的视角,洞见城区发展,更是让公共艺术“走出去”,和城区发展有机融合,让雕塑走出展厅,走近大众,让市民从公共艺术中感受到坪山蝶变过程中透射出的动力、活力、感召力。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潘咏 常亮 文/图
2017年初坪山行政区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坪山区委区政府积极把坪山的发展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明确 “一心五区”的奋斗目标以及“两区两城三带”的总体规划布局,全面拉开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格局。在去年“突进:城市雕塑中的城市精神”的基础上,2018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将今年核心主题确定为“动见:城市公共艺术的新视界”。该主题不仅表达了深圳坪山区在未来不断推动和大力发展公共艺术的同时,其所将形成独特的“动见”思维;亦彰显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艺术为城市带来新视界的文化面貌;更是在探索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动见”关系,以及无限的可能性。从而起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空间体验,引领公众的文化艺术审美,并为连接城市空间与市民生活探索新的实践方向。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