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包括“特别推荐”、“能量雕塑”、“动态雕塑”、“观念突进”、“大万世居”、“比亚迪动力”、“雕塑坪山”7大主题单元,一批富有现代气息的雕塑作品,凸显了国际前沿的公共艺术观念以及新的艺术思维。值得关注的是,本届雕塑展让公共艺术“走出去”,和城区发展有机融合,让雕塑走出展厅,展出雕塑家创作的具有坪山在地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走近大众,让市民从公共艺术中感受到坪山蝶变过程中透射出的动力、活力、感召力,大万世居、比亚迪等多个展览空间,为企业、政府及公众塑造一个艺术纽带,共同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我们是第一代写实主义者,希望还能有接班人。今天(展览)让我看到雕塑很多新的发展,很兴奋,这是时代在发展进步,同时希望今天的青年雕塑家能继续继承发扬写实主义,把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物形象记录下来。
新时期雕塑
当代艺术不仅是材料改变,只要你在今天进行艺术表达,就是当代艺术;无论你用什么材料,只要你用心表达,作品有感觉,它就是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我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坚持一个概念,就是做我自己的风景,把我的想法用雕塑表达出来。
雕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可以起到其他造型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青年艺术家,特别是在校学生不要人云亦云地进行创作,不拒绝新生事物,继承发扬传统,珍惜良好机遇与环境,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我非常期待和相信,在今天,我们的雕塑家会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不讨论无疑问,无疑问无发展
空间、时间、生命、自由、人工智能、互动、体验、新媒介、互动、未知、多元、捕捉、质疑……这是在场青年艺术家及学生提出的一些关键词,从中我们大概也可以“洞见”雕塑、公共艺术发展未来之一斑。
今年文博会坪山区采用“1+2+2”模式,首次在文博会主会场设坪山展区,雕塑艺术创意园和家居文化创意园两个分会场,金龟露营小镇、和畅园博物馆两个活动专场。当日,坪山还举行了2018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学术研讨会,探讨“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公共艺术新视界”,“动见未来”,展望中国雕塑未来发展,为公共艺术和城市共生发展奉献了一场思想盛宴。
大咖 曹春生: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研究生导师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聂耳》
大型雕塑作品一定要在公共空间里面与人对话,我的作品能与各地的人亲近,我很高兴。所以,这一次到深圳,非常欣喜看到大家探讨公共艺术和城市共生的关系,我感受到坪山城市发展和艺术融合共生的强烈愿望,我认为通过今天的活动和接下来的系列活动,坪山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
与世界对话
张得蒂作品:《小达娃》
吴少湘:
我有25年的艺术创作经验,但参加这样的论坛活动,跟年轻人和长辈交流,跟不同的理论碰撞,发现工作中没出现过的新鲜点,是非常宝贵的机会,能丰富我的个人素质。
今年坪山国际雕塑展首次设置了“向前辈致敬”环节,81岁的曹春生先生、85岁的张润垲先生、86岁的张得蒂女士来到雕塑展开幕式现场,参与论坛,讨论传统古典写实主义与当代雕塑发展的关系,呼吁关注发展的同时,注重传统的继承发扬。
我认为没必要去争议什么是当代雕塑,最重要的是给观者呈现什么样的雕塑作品,无论包含什么元素,只要呈现在观众面前,就是公共艺术。
雕塑这个翻译的名称反而限制了它的发展。因为雕和塑并不能完全代表雕塑艺术,雕塑艺术更多的是空间造型,比如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等诸多门类都是在空间上完成的,它们跟雕塑有先天关系。
吴少湘: 旅奥艺术家、中国现代雕塑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 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代表作:《绳》
西蒙娜·拉卡斯 (Simona Ragazzi): 毕业于ISART绘画艺术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雕塑专业 代表作:《99 LOVE BRICK,P.A.》
新生代力量
上世纪80年代,三代艺术家在同一时期从事雕塑,我们这一代比较幸运,接受了完整的传统写实古典主义教育,同时通过杂志和照片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有一部分年轻人开始把其借鉴和运用到创作当中,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公共艺术新潮。
郑靖:雕塑艺术更多的是空间造型
特别推荐
威凯蒂·玛萨奇(Guglielmo Vechietti Massacci): 意大利著名雕塑家 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院雕塑系终身教授 代表作:《飞行》《思想的诗歌》《PALPITO》(心跳)
李展辉: 香港雕塑家、香港雕塑会会长 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博物馆公共艺术专家顾问 代表作:《高山流水系列-泉》《再造山水》《水滴》
威凯蒂·玛萨奇(Guglielmo Vechietti Massacci):大型雕塑一定要在公共空间与人对话
这个展览组织得非常有意思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