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读书之乐,是深圳一道文化风景。读书月润物无声,让人们对书的感情不知不觉变得深厚——“一年一度,我们与书相约,同赴一个知识的盛筵;一年一度,我们与知识相约,共享一番读书的愉悦。以书为媒,我们与每年的11月结下深深的情缘;以书为媒,我们把每年的11月都变成了心灵的狂欢节!”
2013年10月21日,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把“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证书颁发给深圳市长许勤,同时为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颁发了孔子奖章,对其在推动全民阅读、推动文化跨越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做的贡献予以褒奖。
今年读书月,国学大师饶宗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发来了贺信。
这座移民之城汇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快速发展的城市意味着各种机会的涌现,但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无数移民带着梦想来到深圳,他们实现梦想的希冀、对知识的普遍渴求,成为20世纪80、90年代深圳图书馆和书城蔚为壮观的阅读盛况的社会根源。
读书月,实现了市民的阅读权利,让这座城市开始注重尊重每一个人的文化权利。而读书月的持续推动,也让实现文化权利的观念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系列的惠民工程、多样的利民举措、丰富的便民活动,让市民共享共创文化成果,城市里书声琅琅、琴声叮咚、创意勃发,文化清泉悠悠流淌。
深圳图书馆老馆长刘楚材珍藏着一张1988年的《人民日报》。在报纸的图片新闻上并排着两张照片:一张是国内某著名图书馆“门前冷落车马稀”,另一张则是深圳图书馆门前人们排着长队。鲜明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人生风景何处寻,云在青天书在手。
可是,就是这座被戏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在迈入21世纪之际,自信地亮出自己的猎猎旗帜,期待着通过阅读,久远影响城市的文化基因与走向。
金庸评价读书月:“对一个城市的认同开始于也着眼于对这个城市的文化认同。深圳因为读书月梳理了自己全新的文化形象和城市形象,使众多文化名人对深圳刮目相看。深圳,正在成为因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
今年读书月,恰逢深圳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一周年。深圳,是全世界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最深远的影响,在于观念。
读书月,拥有特别的“编外力量”——媒体。
这是“商潮不掩读书声”的从容,更是“云在青天书在手”的自在
“鹏城金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是南国最舒爽最惬意的季节。11月,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也是深圳文风最昌盛书香最浓郁的季节。”
深圳读书月这样星火燎原——
“领导荐书”是深圳读书月正在形成的一个新传统。去年读书月期间,市、区、街道各级领导干部共推荐了100多本书,新华社报道——“父母官”与老百姓同读心仪之书,共享读书之乐,成为深圳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可成为城市阅读的风向标。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1996年11月8日,当深圳书城暨第七届全国书市盛大开业,5元入场券竟被炒到80元,当天前来参观购书的市民多达10万人,这个曾被别的城市认为是亏本买卖的全国书市,在深圳却受到空前欢迎,十天销售额2177万元,一举创造了购书量最多、订数最大等7项全国纪录,成为历届书市之最。
多年来,深圳首开全民阅读的先河,将崇尚读书、求学问道的新鲜风气输出到全国各地,读书月的经验、模式与阅读理念被60多个城市学习借鉴,越来越多的省市有了自己的读书计划、阅读活动……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