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鹤:哈哈。我自己的的确确成为了一个符号,雕塑家也成了“表演艺术家”了。但有时一个人坐下来,内心真的很悲凉。我们的艺术为何出现了那么多丑陋的东西?哪有多少真正的艺术家呢?多是跳梁小丑罢了。不明白,真不明白,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潘鹤 生于1925年,广东南海人。中国著名雕塑家、书画家。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终身教授、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简介
潘鹤:雕塑在全国范围内走向室外是我和刘开渠发起的,最初在广东,后来蔓延至全国各地。我很早就开始做城市雕塑,《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这篇文章是1979年发表在广州的报刊上,1981年《美术》杂志转登,当时文章一发表立刻引起中国雕塑界的重视。实际上,这是一篇总结性文章,它总结我过去多年做城市雕塑的实践与体会。“雕塑走向室外”这个观点是在我担任广美雕塑系主任时(1977年)提出的,在那个年代基本没有机会做大型的户外雕塑。我特别崇拜米开朗基罗,他做的雕塑在几百年前就在他的国家立足,我们国家那么强大,地方那么广阔,居然没有户外雕塑,太不合理了。我开始“上蹿下跳”,向省市领导做大量的说服工作,但还是没有机会。
著名雕塑家潘鹤批雕塑界乱象:
收藏周刊:“文革”之后,您创作的第一件城市雕塑是什么?
潘鹤:城市里竖立起雕塑作品,本应该传达真善美,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与市民的文化修养。但事实上,大大小小的城市雕塑污染了整座城市。太不像话,太气人。乱七八糟,让人受不了。仅仅从这一点看,就足以说明艺术界的堕落。
“我只做能表达自己感情的,
潘鹤:上千万元的都有,几百万元的也有。其实,一件城市雕塑完工之后,除掉工人工资、铸铜费等支出,剩不了什么。还有很多城市的雕塑,我都是免费做的。艺术是充满感情的,是代表真善美的,怎么能成为牟利工具?人们说现在这样的状况是因为艺术推向了市场,那爱情能推向市场吗?我虽然不愿意让孩子继承我的职业,但是我儿子还是爱上了雕塑,也是雕塑家。如果他为了钱做雕塑,我会扇他耳光。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潘鹤:已建立的长期性大型户外雕塑作品有一百余座。仅就单个项目来说,都是各地政府或社会机构来找我的,我从没有主动争取去做什么,更不会同流合污,去做让人厌恶的勾当。反倒是有人暗地里挖我的墙脚。
收藏周刊:不管是接到任何主题或题材,都会去做吗?
收藏周刊:您如何看城市雕塑的价值?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