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周边,是郑州城市雕塑比较多的区域,或许是偶然,也或许是有意,这里的城市雕塑,大多飞动而轻盈。CBD之北,《如意》平地而来,灵秀轻盈,这座雕塑以如意为设计原型,通过雕塑语言传达“如意”“和谐”的理念,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气息;CBD之西,《穿越时空》将古代的奔马与现代女性巧妙结合,构成穿越时空、驰骋同行的艺术造型,马的鬃毛,人的头发、衣饰在风中飞舞,象征古老的中原在现代重获活力,飞速崛起,奔向未来;CBD之东,《翔》以凤鸟为设计原型,以现代处理方法构建抽象的凤鸟造型,造型通透而灵动,寓意为郑州像吉祥凤鸟一样,在未来的天空中展翅飞翔。
连日来,我们行走郑州街头,寻访城市雕塑,发现正如市环境雕塑建设研究所所长宋建文所言,郑州各种文化要素,如黄河文化、炎黄文化、商都文化、少林文化、铁路文化、商业文化以及现代城市生活都有所表现了。
大学毕业后,他在湖南工作了八年,参与了秋收起义群像、毛泽东纪念馆、欧阳海纪念碑等设计工作。
1904公园铁路文化系列之《火车头》
在CBD中心、如意湖畔,一组名为《群英会》的雕塑也十分有趣。作者采用45根具有抽象雕塑感的花岗岩石柱,在其顶部设置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各式帽子,寓意为郑州CBD乃各方精英汇聚之地。作品将雕塑环境的整体性和当代艺术的个性完美结合,新奇而巧妙。
《奔向自然》
1984年,郑州建造改革开放后第一座城市雕塑,什么符号最能代表这座城市呢?人们的目光,逐渐聚焦到了商城遗址,聚焦到了杜岭方鼎。
他山之石郑州可鉴
参与发掘的杨育彬先生接受我的同事于茂世采访时,回忆初次看到杜岭方鼎,激动之情仍难自抑:“两尊青铜大鼎,破土欲出,峥嵘乍见,这种不言自威,这种冲天霸气,非王莫属!”
黄河边的雕塑胜地
郑州是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城市雕塑起步较晚,希望伴随着城市的成长和发展,郑州的城市雕塑再上台阶,出现更多植根于城市文化又彰显城市文化的雕塑杰作。 □策划文体新闻部执行首席记者姚伟文记者白周峰摄影
吴树华是那种一辈子认真生活的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投入了真挚浓烈的情感。他是巩义人,从西安美院附中到西安美院,在西安学习八年。“西安博物馆几乎成了我的教室。”吴树华说,学校离博物馆30多里,为了省钱,他都是步行去。每到星期天,天不亮他就去敲炊事员的门,要几个馍当一天的干粮;进了博物馆,沉醉于那些文物的款式、造型,直到闭馆才出来,回到学校早已黑灯瞎火。“西安八年,我打下了中国文化,尤其是古代造型文化的根基。”
在列子的故乡,在寄托郑州乃至中原腾飞希望的郑东新区,城市雕塑《御风行》既植根历史文化,又蕴含着未来和希望,真的是“得其所哉”。
《青春》是郑州最早的雕塑之一
CBD城市雕塑:轻盈飞翔的郑州梦
这个雕塑很好地起到了“补壁”的作用。空白的墙壁,总散发着浓浓的冷漠和孤单,人们慢慢懂得悬挂字画作为点缀,于是中国有了“补壁”之说。有人说,城市雕塑的作用有三:“补壁”“点睛”“提神”。
吴树华说,这座城市雕塑也有一些遗憾的地方,人民路与商城路交叉口建起了人行天桥,对景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按照他最初的设想,这里应该建一个小广场,种植松柏,很久之后,长得很高大,形成景观。但实际上这里后来建成了一个小花园,跟一般的游园没啥区别,也影响了纪念碑庄严的效果。
《青铜时代——商城遗址纪念碑》前,常常是人们聚会、聊天的场所。2002年1月23日这几位唱戏者引来层层围观者。
郑州CBD之南,金水路之北,开阔的芳草地上,一人平地飞起,身沐长风,衣袂飘飘,轻盈优美。
商城遗址周边,后来成为城市雕塑较多的区域,这些雕塑都选择了商文化元素,如张松正的《鼎立之商》(位于红旗广场)、《青铜之光》(位于城南路),宋建文的《玄鸟》(位于商城路与管城街交叉口)等,均浑厚端庄,气质伟岸,有着独特的美感,构成郑州独有的城市雕塑系列。
从设计草稿,到小样,再到雕塑完成,一年多后,《青铜时代——商城遗址纪念碑》出现在人民路与商城路交叉口。仿制的大铜鼎重达八吨,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气度沉雄。安置大铜鼎的基座采用石材,四面分别线刻商代巫文化、农业文化、铸造和战争场面,概括了商都的面貌。
列子是郑国圃田(今郑东新区)人,大约就是在CBD附近,他写下了那些光照千年的著作。他著作的核心是“贵虚”,后来唐玄宗封他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封他为“致虚观妙真君”。虚者,有无皆忘,消融差别,有恬淡虚静、飞升成仙等含义,大约因学说的这种特点,才有了他能“御风行”的传说。这倒不是说他练就了卓绝的轻功,或许,这是对他在思想领域自由高飞的形象化表述。
1984年,为迎接即将召开的全国青少年运动会,郑州市有关部门决定建造一座城市雕塑,时任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的吴树华接受了设计任务。当时雕塑热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从国家到地方,都设立了雕塑艺术委员会。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黄河之滨就成为雕塑家们钟爱的地方。叶滨的《哺育》(即黄河母亲像)、吴树华的《大禹治水》《战马嘶鸣》等,都堪称杰作。
“虽然不在市区,但作为黄河之滨的城市,郑州也应把黄河边的雕塑视为自己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吴树华说,“炎黄二帝像暗示我们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华夏文化的根在哪里?在中原,在黄河流域。通过这个雕塑,郑州的地位得到彰显。”
这座城市雕塑联系着一个悲伤的故事——那是瑞士人心中深深的痛。
郑东新区雕塑《金色的梦》
嵩淮游园的《少林小子》,西四环郑少高速入口的《梅花桩》,文博广场的《少林十八武僧》,均取材少林武术,展现中原文化尚武重德、积极进取的一面。
伍
商文化石柱
《少林十八武僧》之一
从那飞翔的灵动中,金水路上匆匆而过的人们,或浓或淡地感觉到丝丝缕缕的诗意。
金水河隋河宋肆游园的《写生》,政一街游园的《交际舞》《拍照》,金水路沙口路的《青春》,五一公园的《接力》,金水路花园路的《街舞》等,则以雕塑方式表现当下郑州市民自己的生活,洋溢着蓬勃朝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郑州文化要素均有代表性雕塑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