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像从酝酿到落成,历时20多年,绝非易事。“这个项目,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二帝像的设计者吴树华深情地说,“无数的人为巨塑付出了心血。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这些身体力行的人,正是他们不懈的努力,这个事业才得以成功!
这些年,郑州的城市雕塑有长足的进步,但从整体上,我们该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或许走出郑州,我们才能有一个客观的判断。
在绕城高速沟赵站,《礼仪之门》创意源自传统的抱拳礼,表达中原人好客、爽快、质朴的文化性格;在化工路与瑞达路交叉口,两只健硕有力的手相握,《合作共赢》展示现代竞争与合作的新内涵。
后来,他回到了郑州,此时的吴树华,正是艺术上成熟,精力特别旺盛的年纪,很快成为郑州最出色的雕塑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他主导、参与了众多城市雕塑项目,为郑州增光添彩。回到郑州,是他的幸运,而拥有他,也是郑州的幸运。
为了纪念那些悲伤的英雄,瑞士人在1821年完成了这座雕塑,100多年来,感动了无数人,马克·吐温曾经赞其为“世界上最哀伤、最感人的石雕”。
“就一眼,直刺心底——郑州,确实是一座王者之都了!一米来高、3500多年前的两尊青铜方鼎,这绝对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一般贵族能够使用的,只能属于商代王室的重器!”
德化街的《钟表匠》《馄饨小吃》,穿长袍戴瓜皮帽的老郑州人神情专注,沉浸在他们的世界中,让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东风渠滨河公园“1904公园铁路文化系列”以各色乘客和巡道工的形象,让百年前郑州火车站的一个瞬间呈现在今人的眼前,令人感慨火车给城市带来的巨变。
《和谐之林》
贰
壹
杜岭出土的两座铜鼎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而以它们为原型设计的这座纪念碑式的城市雕塑,挺立在繁华街头,数十年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吴树华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以前没有听说过,但他的作品你很可能欣赏过。《青铜时代》《炎黄二帝》《大禹治水》《战马嘶鸣》,郑州新通桥花岗岩雕塑“孕、育”、巩义杜甫像、平顶山地质工作纪念碑等,都是他的杰作。
《炎黄二帝》
消息传来,瑞士举国哀痛,经过痛彻心扉的深思,他们开始寻求永远告别战争。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与会各国一致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从此,瑞士真的远离了战争,埋头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终于成为富足而幸福的国家。
杜岭方鼎——这件青铜重器挺直了“郑州商城”的腰杆!这座商城上世纪50年代初发现后,重要性一直没有被充分认识,直到杜岭方鼎被发现。随后的考古发掘证明,“郑州商城”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王都,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
“青铜时代”成为郑州标志
自2007年建成起,二帝像在全世界华人中赢得了极高的知名度,成为凝聚炎黄子孙的依托。
瑞士曾十分贫穷,为了生计,很多男人去国外当雇佣兵。瑞士雇佣兵们以忠诚、勇敢、纪律严明闻名,欧洲各国争相购买。为了雇主,瑞士人有时会自相残杀,甚至兄弟战场相见,拼命搏杀。最悲惨的故事发生在1792年的法国:为了保护路易十六及其家族,786名瑞士雇佣兵全部战死。这是历史上瑞士雇佣兵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
进入黄河游览区,人们的目光就会被炎黄二帝巨塑“锁定”。塑像高106米,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8米,比俄罗斯的母亲像高2米,是世界最高的雕塑之一。巨塑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高大巍峨,气势恢弘,令人顿生景仰之情。
叁
慈祥智慧的炎帝与威严刚武的黄帝并肩而立,他们的背后,是永恒苍穹,他们的面前,是黄河滔滔东流……
这是一座八米高的雕塑,名叫《御风行》,主人公是列子——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庄子《逍遥游》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泠然”,轻妙的样子,这座雕塑由三个身形叠加,表现由缓到疾,逐渐起飞的过程。
在黄河科技学院办公楼里,鲁枢元先生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讲述完这个故事,说出了他对城市雕塑的期望:“城市要有大一点的、有思想的、有情感力度的雕塑,与城市的文化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