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以长江作为城市之中轴,引领武汉向中轴结构发展就成为武汉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而武汉中央商务区作为新崛起的城市中心,必然会以其鲜明的文化理念参与到武汉向中轴结构发展的格局中。如何走出一条和其他城区不同的发展之路呢?居城市之中,以艺术为轴,“打造新轴线、新空间、新亮点,拥抱城市新生活。再次凸显武汉中央商务区引领城市生活的前沿,以高起点、高品质的艺术氛围和文化格调,阐释武汉新的风范”(王军语)。从中不难发现,艺术氛围和文化格调是其核心主旨,而城市雕塑将会与泛海国际共生,将会与中央商务区的自然环境和建筑交相辉映,融为一体。都市空间经艺术空间的重组与再造,终于让艺术、生活融合在自然与建筑中,这才是居住的本质——即营造一个能让人感动的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居民可以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同时也会为能印证生命的生活工作场域而感动,因为艺术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表达了城区与自然,文明和人类的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其中,体积最大的作品是国内著名雕塑家隋建国的《盲人肖像》。
如果艺术会说话,那一定是艺术家和世界对白的声音。这组作品是隋建国自2008年至今创作的一组青铜雕塑,打破了惯常的雕塑思维。它们都带有人类的面部特征,但并没有描绘某个特定的人,这也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摒弃了“视力”、而诉诸直觉的结果。隋建国通过这种看似受限的途径,将中国的审美和西方的现代主义糅合。《盲人肖像》是第一个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展出过的中国雕塑家的作品。
在城市化建设中,经济的强势发展的确是需要文化先行的。因为当我们选择一座城市时,其实就选择了一种方式,而当我们去规划一座城市时,其实就等于去设计一种生活。理想、健康、理性、平和的生活方式无疑就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目前这些作品正陆续从海内外托运来汉,处于紧张备展阶段。
记者日前获悉,3月26日,华中地区最大规模的一条城市艺术新轴线,将亮相武汉。
本次雕塑艺术季由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傅中望任学术总监,艺术批评家、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任策展人,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主编孙振华任学术主持。
鲍海宁 《物体的重量》
陈文令 《沐浴星空》
一、居城市之中,以艺术为轴
海报
任戎 《泛海创世系列1-3》
那么“2017泛海国际雕塑艺术季”至少给了我们这样的提示:
文/冀少峰
隋建国 《盲人肖像》
李承九 《大狗DDINGGU》
丹尼尔·贝尔曾言:“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武汉中央商务区正是以一种拥抱未来的态度着力营造着一个可行、可居、可游、可赏的人文色彩浓烈、健康美丽的现代化艺术之城。举办“2017泛海国际雕塑艺术季”,整个计划、方案构造的拟定、实施,也同时提高着城市居民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着他们社会教育和文明修养,进而创造城市新生活,拥抱未来。武汉中央商务区本着其文化良知及一种文化自觉、自醒意识,在规划之始,就打破了单方面决定一件事的个人行为,充分听取了专家建议,采取通过与学术机构、艺术机构、艺术家、居民、社会多次互动讨论的方式,来实现自我的方案。
如果没有对专业与学术的充分尊重,如果没有对艺术规律的遵循,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这么一个高品质的国际性雕塑展览。恰恰是中央商务区在尊重专家、尊重艺术家的基础上,给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他们视觉思想的有效平台。而傅中望的责任、担当和勇气,也使他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汇聚了当代雕塑的实力派,中央美术学院(微博)雕塑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国际著名公共艺术专家及公共艺术界的新生力量共同助力,来自不同国家雕塑家们的视觉表达,以多元、多样的艺术风格、手段及差异化的视觉精神诉求,带来了他们对当代的社会生活和艺术人生的真诚思考,他们紧扣生命、自然、环境这些主题,以自我的视觉经验,多角度地去反应现实社会真实的生活,生存的焦虑,现代性困惑及个人生存、都市化进程和全球化的关系,部分参展作品真实地反映出对已逝文化的追叙与记忆、对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对传统走向当代的困惑,以及夹杂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尴尬与无耐。亦有表达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迷茫及面对现代性进程的迅猛,特别是告别计划经济,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面对政治偶像的消失,资本神庙的兴起,物质主义横行带来的精神的失落、信仰的缺失这么一个生存窘境。此外,部分作品摆脱了文学叙事和宏大叙事的结构模式,从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情结中出走,把思维的视角植入日常烦庸的平淡生活中,在宏观与微观、真实与虚幻、抽象与具象间,呈现出的不仅仅是青年一辈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直觉体察和个人生活经验的延伸,也是他们这一代人观念的阐释和精神的纪录,更有的是对生态问题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类行为的质疑,抽象表达的背后亦让公众看到了他们在精神自由的背后,实则是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寻与渴望。从某种意义
80件雕塑,不仅有极具抽象审美的作品,也有贴近现实的作品。如,环保、乡情乡愁、城市化等,成为不少雕塑家关注的主题,他们用艺术来表达对全球性主题、人类共同情感、中国社会转型的思索。从不少作品中可以看到,现代思维和传统文化的对话与交融。如艺术家任戎的《泛海创世系列》,是用中国传统剪纸元素,创作的剪纸铁板雕塑,展示武汉中央商务区的现代化风貌。
景育民 《行囊》
开幕当天,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瑞士的中外著名艺术评论家、文化学者、城市专家将亲临现场,为“新轴线”揭开神秘面纱。“寻找最美雕塑”,铜人、悬浮师、镜面人静态展示,人体行为艺术快闪等多场特色活动,吸引市民参与,让艺术真正走进生活。
石向东 《城市的歌》
二、专业性与学术性的结合
次日举办的城市论坛,将共同探讨公共艺术如何塑造一个城市的气质,引领城市生活新风尚。
这些作品,由备受关注的“新轴线——2017泛海国际雕塑艺术季”活动,面向全球邀请、征集而来。
拥抱未来
据介绍,“新轴线——2017泛海国际雕塑艺术季”,由武汉中央商务区管委会主办,武汉中央商务区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艺术集团、“正负零”空间协办。旨在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央商务区,引领城市全新生活理念,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此次,《盲人肖像》来汉,展出了这组作品中的两件,高5米,两件加起来重达5吨,保额高达600万元。此外,德国艺术家Arnd Christian Müller的《锤骨》、韩国申昊润的《Island 002 》、印度巴拉特的《甜蜜的记忆》、等多位国外艺术家作品,也将一同亮相。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