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举起锄头耕种,下午拿起画笔作画
《生老病死》王淑和 2017年8月画面中透露出来的生命气息,完美地再现了洱海渔家的生产劳作和风土人情,它虽不如史料般严谨,也没有写实那样深厚,却依然能够永恒。当繁荣和富足突然而至,农民画社以画笔进行的描绘与叙述,让乡村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不仅是对即将消失的田园渔村点滴往昔生活的记录,其背后讲述的是现代纠结和巨变之痛。
今年热映的电影《冈仁波齐》导演张扬,也会来到展览现场,他如今定居在双廊洱海边,被沈见华和赵定龙的师徒情缘所启发,受乡村和城市的这种碰撞而激发,对双廊白族农民画社的故事而感染感动,创作了以双廊白族农民画社为原型、真人出镜的叙事电影《火山》。
每一年,她们会去到一个城市,做一场展览。今年12月8日,她们将来到深圳,在深圳1979文化创意园举行双廊白族农民画展《遥见原乡》深圳展开幕式。此次参展的作品共有44幅,均出自双廊白族奶奶之手,展览将在侨乡路1011号藏乐阁博物馆持续到2018年1月8日。
——温雪倩(成都展策展人)
世界之大,繁衍千年的艺术源头竟如此相同。他们运用不一样的艺术理念、不一样的色彩语言、不一样的视觉图式,呈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回响——风吹故乡远,日照原野香。
老奶奶们在农民画社一起画画时代的改变,有希望有欢乐,也有阵痛与流失。幸而有这些奶奶们的另外一种劳动,我们得以保存这些在强大变动中一息尚存的柔软。幸而有这一站站、一城城的展出活动,遥见原乡中,这些城乡互哺的弥合与修复才显得无比的珍贵。
《鱼调》张培秀 2017年6月这些画作的作者原是业已失去劳动机会、赋闲在家的大妈和老太太们,艺术家沈见华从上海移居双廊,将她们重新聚在一起,从过去熟识的传统工艺、刺绣、蜡染和手工中,转换出丰富而具有个性的表达方式。这种年过半百重头开始学习和创作的精神,也值得所有人赞道,奶奶们用实际行动在诉说: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石头上的山羊》杨光旗 2017年11月——陈小静(深圳展策展人)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新深圳人,多半是有乡愁的。这种乡愁,许是老母亲做的一碗红烧肉,许是儿时玩伴走街串巷一起玩过的弹弓、陀螺、呼啦圈,许是村口的一棵大槐树,也,许是某位老人家做的手工艺绝活……五湖四海相聚在深圳,一千个异乡客,有一千种乡愁。
不同于各处汉地农民画里常见的传统劳作生活的叙事,双廊白族农民画社老奶奶们的创造,自然而然地将白族民间艺术形式和生活美学潜移默化于绘画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特点的世俗生活、神话、传说、想象,根植于大地的乡村,才是灵魂的归宿之所。
她们不是职业的画家,或许早上还拿锄头挖着地播种,下午就拿起画笔开始作画。她们对颜色有天生的敏感力,她们的画面色彩绚丽,热情洋溢,充满了生命力。她们画一朵花,会把花拿在太阳底下看,看这朵花的剪影,或者干脆用剪刀剪出一朵花的剪纸来;她们画马牛羊,就买了泥巴去山上捏马牛羊,再对着自己做的泥塑画。
双廊白族老奶奶: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两棵梅花》 张畅应 2017年5月统筹: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都说,没有家乡的人,是没有根的。有根的人,是幸福的。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群了不起的人,她们用画作守护故乡的根。她们年逾六十,最年长者已八十四岁,她们画白族人家的风土民情,画民间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画记忆中的洱海渔村,画传说典故,也画生产劳作……在她们的笔下,我们看到旅游潮席卷之前最原始的云南大理双廊,那是当地人最熟悉的家乡。
这样一个创作群体,这样的创作题材,不禁让我们想到美国的摩西奶奶、澳大利亚的土著画家Emily Kame 。世界各地都有不同原乡文化诞生原乡土著画家的经典案例,双廊白族农民画社作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的农民画群体,从2012年创办至今,已走过六个年头。画社的社长,是一名白族青年画家,赵定龙,也是全画社中唯一的年轻人。他是沈见华到双廊后收的第一个徒弟,七年来师从沈见华学习艺术,一直为画社的奶奶画家们做服务,是奶奶们最信任和喜欢的社长, 这些年带着奶奶们在北京、杭州、成都、上海都举办了展览。
(原标题:双廊白族农民画展《遥见原乡》将在深圳开展)
《白族衣服》王秉秀 2017年11月——刘晓丹(北京展策展人)
(拉拉)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