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直白地表达,我觉得我当年答应帮沈老师做北京展的时候不是被这些画打动的,至少不是单纯被这些画打动的,当然这些画很美,而且最美的几张收藏在我家里,我更有兴趣的是那些奶奶们和艺术的关系。你很难评述她们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和价值,我不想评判,我甚至对作品的估价和提升都没想法,我羡慕的是她们与艺术发生关系的方式。她们愿意接受这种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沈老师最难得的付出。早起还在农耕捕鱼,下午就可以拿起笔安心作画,就有人称她们为艺术家,这听起来浪漫,但并不是每一个农妇都能理解的。而且是很突然的,生活的常态和愿景就改变了,艺术就成了她们起居生活、劳碌奔波中的一部分,沈老师真的很棒。
这些画作的作者原是业已失去劳动机会、赋闲在家的大妈和老太太们,艺术家沈见华从上海移居双廊,将她们重新聚在一起,从过去熟识的传统工艺、刺绣、蜡染和手工中,转换出丰富而具有个性的表达方式。这种年过半百重头开始学习和创作的精神,也值得所有人赞道,奶奶们用实际行动在诉说: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石头上的山羊》杨光旗 2017年11月
——刘晓丹(北京展策展人) 画面中透露出来的生命气息,完美地再现了洱海渔家的生产劳作和风土人情,它虽不如史料般严谨,也没有写实那样深厚,却依然能够永恒。当繁荣和富足突然而至,农民画社以画笔进行的描绘与叙述,让乡村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不仅是对即将消失的田园渔村点滴往昔生活的记录,其背后讲述的是现代纠结和巨变之痛。 世界之大,繁衍千年的艺术源头竟如此相同。他们运用不一样的艺术理念、不一样的色彩语言、不一样的视觉图式,呈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回响——风吹故乡远,日照原野香。 今年热映的电影《冈仁波齐》导演张扬,也会来到展览现场,他如今定居在双廊洱海边,被沈见华和赵定龙的师徒情缘所启发,受乡村和城市的这种碰撞而激发,对双廊白族农民画社的故事而感染感动,创作了以双廊白族农民画社为原型、真人出镜的叙事电影《火山》。 统筹: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都说,没有家乡的人,是没有根的。有根的人,是幸福的。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群了不起的人,她们用画作守护故乡的根。她们年逾六十,最年长者已八十四岁,她们画白族人家的风土民情,画民间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画记忆中的洱海渔村,画传说典故,也画生产劳作……在她们的笔下,我们看到旅游潮席卷之前最原始的云南大理双廊,那是当地人最熟悉的家乡。 (拉拉) 时代的改变,有希望有欢乐,也有阵痛与流失。幸而有这些奶奶们的另外一种劳动,我们得以保存这些在强大变动中一息尚存的柔软。幸而有这一站站、一城城的展出活动,遥见原乡中,这些城乡互哺的弥合与修复才显得无比的珍贵。 ——温雪倩(成都展策展人) 这样一个创作群体,这样的创作题材,不禁让我们想到美国的摩西奶奶、澳大利亚的土著画家Emily Kame 。世界各地都有不同原乡文化诞生原乡土著画家的经典案例,双廊白族农民画社作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的农民画群体,从2012年创办至今,已走过六个年头。画社的社长,是一名白族青年画家,赵定龙,也是全画社中唯一的年轻人。他是沈见华到双廊后收的第一个徒弟,七年来师从沈见华学习艺术,一直为画社的奶奶画家们做服务,是奶奶们最信任和喜欢的社长, 这些年带着奶奶们在北京、杭州、成都、上海都举办了展览。 双廊白族老奶奶: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不同于各处汉地农民画里常见的传统劳作生活的叙事,双廊白族农民画社老奶奶们的创造,自然而然地将白族民间艺术形式和生活美学潜移默化于绘画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特点的世俗生活、神话、传说、想象,根植于大地的乡村,才是灵魂的归宿之所。 ——陈小静(深圳展策展人) 早上举起锄头耕种,下午拿起画笔作画 (原标题:双廊白族农民画展《遥见原乡》将在深圳开展)
老奶奶们在农民画社一起画画
《向日葵》 赵新莲 2017年5月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