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上阵用镜头改写人生
▲余海波现身日本SKIP CITY国际电影节手持最佳导演奖杯。(余海波供图)
获奖纪录片《中国梵高》海报。 (资料图片)
据余海波介绍:“电影节9年前曾有过纪录片被提名入围,这次在众多纪录片中选出唯一一部纪录片,与故事片一同评奖。11部故事片导演表达了对《中国梵高》的喜爱之情。”在余海波拍摄的现场图片上,记者看到外国评委们纷纷洗耳聆听大芬村画工的故事。他们认为,这是一部少有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纪录片,传达了中国人寻求原创之路的内在力量和精神。两位导演跟踪这一题材十余载,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事曲折令观众感动流泪,是一部最具时代感的作品。
谈到当初拍摄的艰辛,余海波说:“我在《深圳商报》任夜班图片总监工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拍摄,花完了自己的积蓄,又申请了市文创资金,并获得福田区文化资金大力支持。” 他说,“我的作品是深圳这座城市给予的,深圳人的坚守和创造力始终感染我。我在深圳30年,已成为这里的一分子,我的命运和作品,与它不可分割。我始终热爱着这里。感谢深圳,感谢大芬村画工朋友,感谢深圳报业集团,感谢记者这一职业。”
日本SKIP CITY国际电影节是一个综合电影节,此次共有85个国家和地区的810部电影参评。在获提名的12部长片电影中,11部电影均为各国故事片,《中国梵高》是唯一的纪录片。《中国梵高》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复制”与“原创”的故事。影片中主要有两组人物,一组是赵晓勇与他全家十年来临摹了十万张梵高的作品。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赵晓勇主动寻求突破走上原创道路;另外一组是新生代的大芬画家,他们不再像前人那样做行画,而是创作出有自己思想的原创作品。
深圳新闻网讯 7月23日晚,由深圳商报图片总监余海波及青年导演余天琦导演的纪录片《中国梵高》在第14届日本SKIP CITY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导演奖。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导演余海波,获悉了两位导演关于十余年坚守拍摄深圳大芬村画工的动人故事。
《中国梵高》在日获奖
纪录片折射理想与现实
“从2005到2016年,我们通过非虚构影像描述大芬村画工在复杂的现实与梦想中寻找原创动力。《中国梵高》呈现的不仅是画工追求梦想、通过艺术改变命运的故事,还讲述了在这路程中的挣扎和挑战。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多年复制西方经典油画之后,如何面对现实、面对自我和艺术追求的多重选择。片子映射21世纪‘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中的复杂,而我们每个人又如何在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中妥协、前行。”余海波如此阐述影片的深意。
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摄影专业的余海波,2006年因拍摄大芬村画匠在世界新闻摄影最高荣誉“荷赛”上获奖而被公众关注。2004年,他发现了大芬画匠,前前后后在当地拍了七八个月,做了一系列图片专题。在“荷赛”获奖后又继续拍了几年。因此,与拍摄对象都处成了老朋友。女儿余天琦也随父拿起了镜头。9岁时,余天琦随父迁移深圳,2007年获得伦敦西敏寺大学影视制作专业荣誉学士学位,后于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哲学硕士学位。曾参与制作多部纪录片与独立短片,如纪录片《伦敦非法移民》,故事短片《站台上的情人》《四》等。2006年入选discovery中国“新锐导演计划”。她的《深圳——当代中国的转型》曾在第四届英国全国大学生电影节荣获两个大奖。如今,她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同时兼任诺丁汉大学中国分校(宁波)的老师。她是电影艺术中“身份认同”等话题的专家,对全球化和艺术市场有着犀利的看法。2011年,余海波开始与女儿余天琦商量以大芬村画匠为主题拍摄纪录片。她加入项目与专长静相摄影的父亲分担导演职责,提升了《中国梵高》的“电影感”和思考深度。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