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油画基地,记者在水龙村田厦大道见到,近百米长的街道两边,最扎眼的是三四家画廊和画框店。一家画框店的店主曾先生告诉记者,来水龙村十多年了,近两年生意最火爆,忙的时候每天可做到900个画框。都是水龙村的画家订做的,虽然只有20%的利润,但是量很大。
在基地的工作室里,画家李旭告诉记者,他是从深圳大芬村过来的。为了找合适地方发展,去年他曾去广州找了好几个地方都不满意。2010年水龙村的基地试业期间,李旭入驻这里,免租金,管理费8元/平方米·月。李旭坦言,一来受大环境影响,二来一些大客户对基地还不了解,“来买画、订画的都是些散客,开业至今,每年散客收益约在一二十万元左右。”
不急功近利
16日,东莞塘厦水龙油画基地正式营业。谁也想不到,4年前,十几名画家组织的一场义卖活动,竟引来深圳上百名画家集体迁移,不约而同地来到水龙村安家落户,开油画基地、办画廊、建艺术工厂。如今,东莞塘厦水龙油画村齐聚了100多名来自深圳、广州的画家,办起了累计占地近万平方米的3家艺术工厂。
王日生是东莞塘厦水龙油画村的画家,也是该村的副村长。王日生说,起初他在大芬村一家画厂工作。1996年,由于塘厦水龙村离深圳近,他就在水龙村花4万多元买了一块地皮,并在七年后建成一栋6层高的房子。王日生说,多余的地方就用来出租,既可贴补家用,又可潜心创作。
塘厦镇石鼓社区党支部书记黄远堂透露,4000平方米的市场改造,花了400多万元改造费不说,还要实施两年免租的优惠政策,为此村里这两年减少了200多万元的房租收益。
厂房“半卖半送”很诱人
水龙村的扬名缘于一次义卖活动。2008年,汶川大地震,水龙村的画家们共同筹办一次画作义卖活动,并将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灾区人民。王日生说,活动反响很好,参加义卖的所有作品都卖了出去,不仅如此,活动还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和当地政府的重视,“塘厦石鼓水龙油画村”的名号悄然打响。
14日下午,羊城晚报记者来到水龙油画村。走进装修一新的油画基地,见各个工作室雅致而有序地排列,墙壁上风格各异的油画作品琳琅满目,三楼还设有少儿美术培训班,光顾者以村民居多。
师奶阿婆得闲看看油画
文/羊城晚报记者秦小辉余晓玲图/羊城晚报记者王俊伟
“水龙油画村”打响名头
黄柏容称,因为村民可以享受买画及孩子美术培训方面的优惠,经过社区干部的说服,绝大多数村民表示支持。2011年12月,改建后的水龙油画基地试业。黄柏容说:“村里的画家已经从一年前的26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名,还有3家艺术工厂入驻,目前正在装修。”
田厦大道末尾有两家初具规模的艺术工厂,周身被喷了各色艺术涂漆,远远望去,很有北京798艺术工厂的范儿。卓木家是其中一家艺术工厂的老板。来塘厦之前,他在广州番禺的一家港资工艺厂当副手,一直想找块地开厂做自己的品牌。2011年水龙村油画基地试业后,村里的油画协会邀请他过来看看。水龙村给他开出的条件是:一个2400平方米的旧五金厂房,前半年免厂租,之后每年按1元/平方米收取租金。“这不等于白送?”卓木家一听,二话不说就搬来水龙村,等生产设备和工人一到位,将会马上开工生产。“今年广交会,我接到了1200张玻璃油画工艺品的单。”卓木家笑着表示,玻璃油画的前景、水龙村便宜的厂租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已经让他有扎根塘厦的打算了。
引四海墨客
靠一次义卖
在一幅名为《秋收》的作品前,站着一位70多岁阿婆和一位中年妇女。中年妇女说,她在水龙村开了一家粮油店,每天茶余饭后,她都会和她阿婆一起来油画基地走走看看,熏陶熏陶。她坦言:“搞油画村之后,村里的卫生、治安都明显改观,虽然打工的越来越少,但文化人却来了不少。”
深圳上百画家集体迁至这条新兴油画村,画家们达成共识:不打“批量生产”招牌
当地社区干部表示,为了成就油画村,虽然短期内这两年减少了近200万元房租收益,但从长远看却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新兴文化产业的蜕变。对水龙村的未来,画家们以广州小洲村和深圳大芬村为参照系,达成一致共识:不打“批量生产”招牌,走原创、精品之路。
记者了解到,由于房租、地皮比深圳便宜,早期来水龙村的十多名画家,现在都在当地买了房,并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2010年,当地镇、村两级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水龙村所在的石鼓社区开始着力从硬件入手,将村里的农贸市场改建成水龙村油画基地。塘厦镇水龙油画村美术产业协会会长黄柏容说,当时有个别村民认为油画基地前景不好,会影响分红。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