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大芬原创高水准
来到大芬村后,经过多年的探索,李铁香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成为为数不多的在大芬村成长起来的中国美协画家。
原标题:他们用笔和油彩诠释“十大观念”
谈及创作,他娓娓道来:“画作主要是描写深圳建设的精神。为了这幅画,我曾经多次前往龙岗,也就是当时地铁三号线的施工现场,通过观察、深入现场、提炼,最终完成了这幅作品。”
诠释深圳十大观念
许丹斌告诉记者,当时在现场感觉场面非常震撼、壮观,工作人员热火朝天地为深圳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凭空建起了铁道长龙,既展现了闻名遐迩的深圳速度,也很好地体现了实干兴邦的深圳观念,“很直观,同时也很有内涵,体现了改革开放和深圳观念的融合”。
“这种创意本身就很有意义,有助于这座城市的人记住自己的传统,不仅是在理性上、在字面上,而且还有画面的记忆,这恰恰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说,深圳对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贡献就是深圳首先解放思想,而每一次思想解放就意味着一种新观念的诞生,这恰恰就是深圳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所在。大芬油画村也是深圳的一种探索,它在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走在了最前面。
李铁香表示,大芬画家一直以来要面向市场、面对专家,“两手都要硬,缺一手都不行”。而“实干兴邦”的画展,正好给了他们一次展示的机会。
王京生表示,中青年油画家是我国未来油画发展的希望所在。中青年油画展正是面向这一最具潜力的群体,依托深圳这座洋溢激情和实干的青春之城,打造交流的平台、逐梦的平台,进而对全国油画创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0年前,看到关于大芬油画村的报道后,我从祖国的北边来到深圳,我最看重的是大芬油画村的市场定位。”来自内蒙古的李铁香谈及选择来大芬村的初衷时说:“没有市场,画家也没法生存。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聚集了全国高精尖的绘画人才,市场地位也比较高端,而大芬油画村则看准了行画在欧美及东南亚的市场前景,根据市场需求定位。”
晶报记者 王子键/文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
“我个人感觉,这一届画展相比上一届,参选和入围的画作质量、创作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许丹斌认为,深圳本土画家的崛起,除了体现大芬油画村这一产业基地的成功外,还展现了深圳各级领导对这一产业的重视。“一直以来,大芬的配套包括给画家的帮助,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政府也很重视这一块,加上画展这一主题本身非常好,希望今后有机会能继续参加,持续创作。”
他觉得,大芬现在的机遇非常难得,领导非常重视,经常安排采风、写生、组织创作,产业链也非常完整,如果把握好了,大芬的未来将更加成功。“明年再参展时,我们就能拿奖了!就是要有这种劲头才行。”
入选画作《远方的呼唤》
市民在参观油画展。(晶报记者 金羽泽/图)
他觉得,能被选上本身就说明了自己的水平,“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尤其是因为我们作为大芬的画家。”李铁香说,对外,大芬画家被人感觉是画一些低端的、临摹的、复制品的行画,有这样的一种偏见。“第一届画展时,大芬入选了4件,而这一届有9件,足以说明大芬在转型上和重视原创上都做得非常好。”
这种创意本身就很有意义,有助于这座城市的人记住自己的传统,不仅是在理性上、在字面上,而且还有画面的记忆,这恰恰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
“我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北方一块没有被污染的净土。画作以生命力极强的毛毛草为主题,在画的边上有一只小鸟正在往画外飞,寓意着还有别的鸟在召唤它。”油画《远方的呼唤》创作者,大芬画家李铁香在谈及创作构想时说:“十大观念的口号早已形成,但是将观念形成画面绝对是大芬油画村的原创,既要紧扣主题,用油画形式表现,又要将作画者的绘画技巧、个人风格融合进去,非常有挑战性。”
《成长系列·之八》是深圳油画家许丹斌的获奖作品。在得知自己的作品获奖的那一刻,他非常高兴,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在采访中,他的语气也较为平和,如同他创作的画作一般。
大芬·油画
许丹斌及其获奖作品《成长系列·之八》。
李铁香入选画作《远方的呼唤》。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加快大芬油画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连续两年两届全国性的中青年油画展大大提升了大芬油画村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整体水平,为龙岗区乃至深圳市的文化建设再添新亮色。比起首届油画展,本届参评作品视野更宽阔、创作更精心,总体水平有很大提高,这充分说明中青年油画展经过不断探索、不断沉淀,有能力、有实力越办越好,力争打造成为全国油画界的一个响亮品牌。
获奖作品《成长系列·之八》体现深圳成长历程
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在大芬艺术馆展出的“实干兴邦——第二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上,深圳本土画家体现出高涨的热情和可贵的担当——132件入选作品中,有23件来自深圳,其中两件获评优秀作品,9件出自大芬画家之手。他们是如何用手中的画笔从不同角度揭示“深圳十大观念”的深刻内涵,从而体现出当代中青年艺术家关注社会和现实的特点?记者为此采访了此次参展的画家许丹斌、李铁香。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