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25日电(记者勿日汗、李惠子)500名画工,每人画一个单元,999个单元构成了上海世博会深圳案例馆的外壁——“大芬丽莎”。
一个油画单元的背面写着:“李机超,27岁,广东湛江,成为出色的艺术家,加油!”另外998个油画单元后也同样写着画者的年龄、出生地以及一句话梦想。
2010年1月28日,蒙娜丽莎这一经典图像在中国南方一个边远村落重现。画工有毕业不久的艺术院校学生,也有之前从没摸过画笔、刚刚离开家乡的年轻人。他们集体创作的油画装置面积约300平方米。
大芬村位于深圳的城乡接合部,是典型的城中村,占地0.4平方公里,原有居民300人,改革开放前村民以务农为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大芬村,并在周边工厂打工。
1989年,一位香港画商来到大芬村,租用民房进行油画的收集和转销,同时招募学生帮他完成外商订单,由此将油画生产这种特殊的产业带进大芬村。丰厚的利润和订单的增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画工。
历经20年的发展,大芬村已有油画店铺700多家,并形成了流水线生产油画的产业模式——每个画工绘制作品的一部分,批量生产商品油画。其产品占据了全球60%的商品油画市场,2007年,油画交易额达4.3亿元。
上海世博会深圳案例馆以大芬村为主题,展示了深圳作为“中国梦想实验场”所创造的奇迹。
深圳案例馆总策展人孟岩说,大芬村的巨变是深圳30年“极速城市化的缩影”,而画工群体代表30年来在深圳追梦的普通人,他们追求梦想的努力使这个客家村落成为全球油画制造产业链条的重要节点,同时艺术品的文化内涵重新塑造着这些普通人。
他说,深圳是20世纪中国“举全国之力培育的试管婴儿”,30年的旅程无时无刻不在跌宕起伏中度过,批评、争议与攻击伴随左右。“然而,深圳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物质性的实体城市,她是现代中国精神的根据地、梦想的实验场。”
当然,这座城市不只有个人梦想,更多的是国家集体梦想。
——1979年,深圳建市;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1990年,深圳证劵交易所成立;
——2000年,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
——2009年,国家批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深圳案例馆里,从天花板泻下无数重重叠叠的密集文字,充满白色墙壁,讲述着30年来深圳的开拓性实验。观众可以在“寄往深圳的明信片”上写下自己的梦想和对这座城市的期待……(完)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