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协副主席、秘书长徐里指出,大芬油画在早期遇到过两个瓶颈问题。首先是油画复制在欧美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其次,一些画家即使来自于艺术院校,但长期画商品画,把自己画“油”了,使得让他自己创作都带有那种习气,长期存在低俗、媚俗的现象。如何从这两个瓶颈里转化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创性油画,是很艰难的。
论坛主持人、《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表示,新时期80年代末到今天近30年时间里,大芬村油画从被动地形成油画村,到主动成为艺术产业园区;从复制油画到原创油画,进行了好几轮的升级换代。
南都讯 记者朱蓉婷 5月9日,在深圳文博会举办之际,2017年中国(大芬)国际美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在大芬油画村举行。深圳大芬油画村,从1989年开始经历了自发生长、被动代开发、主动代开发几个成长阶段,今天又站在了品牌与发展的十字路口。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吴明娣教授从大芬型艺术区的文化再生的角度,谈到了中国自发聚集型艺术区的一些共同的问题。她指出,产生于大芬、厦门乌石浦、莆田的这些艺术区,跟北京798型和宋庄型分别引领了中国艺术区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
徐里指出,“除了复制,我们现在已经能够自主创作了,那么,在自主创作的同时如何体现中国精神,如何把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融入到你的画面中,是我们今后年轻油画家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芬村要守护产业的基因”
艺术授权:提升产业附加值
本次论坛由中国美协、深圳市委宣传部等共同主办,来自美术、艺术、设计、产业等各界专家学者,围绕“时代与美术”的主题展开思想激荡,就大芬美术产业的发展路向进行了探讨。
吴明娣通过对大芬村的调研,发现最缺乏的并不是知名的艺术家和重要作品的进驻,而是高层次的艺术市场、艺术管理的专业人才。此外,大芬村最重要的问题是产业工人的流失,他们转移向福建、浙江、山东、甘肃甚至新疆等地的油画村。“我们再像以往一样把大芬村产业定位在油画上,肯定是有问题的。”吴明娣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首席专家张晓明指出,在艺术市场中,我们最可能忽视的是艺术消费的产业过程链条,以及版权产业链的问题。他强调了艺术授权市场的重要性,将艺术品本身的著作权通过授权的方式,使艺术符号上传到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载体上。
“服装、日用品、住房、器物……都可以跟艺术有关,甚至我们生活的城市都和艺术有关。几乎没有一样东西不可以作为艺术符号的载体。”通过艺术授权,提升一大部分相关产业艺术附加值。“我们的艺术是在参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它们与高技术附加值的作用不相上下。”这也是张晓明对大芬村美术产业发展的美好愿景。
突破瓶颈:从复制到原创
大芬村的功能定位,是以艺术品的复制为出发点,以低成本高回报为宗旨,一切的出发点就是经济、效益、商业回报。她认为,大芬村必须首先要强本固基,守护住基因。这个功能定位如果丧失,大芬就不能称其为大芬。“它不能类同于798,也不可能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和所有高等美术学院的原创型艺术区,这个艺术区的最重要特点就是生产和制作。但大芬村能够做到‘一专多能’”。她还注意到如今苏绣、越绣都进入到大芬村,这是可喜的现象。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