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油画”、“油画订购”……驱车行驶在深圳布吉镇大芬村对面宽阔的马路上,显眼的白底红字油画广告一一从车窗前闪过,还未到布吉,记者已经能深深感受到布吉油画村的独特文化氛围。6月的深圳阳光普照,似乎预示着眼前这座以油画产业闻名的小村又一个好年景。
“今年的油画卖得不错,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现在大芬人跟油画贴得很紧,油画卖得好,村民的日子就过得好。”大芬村一位村领导的话语背后透着自豪。
的确,大芬村,深圳龙岗区布吉镇的这个位于深惠路和布沙路交汇点、占地4平方公里的自然村,现有村籍人口300多,外来人口却达1.6万。200间行画作坊和2000位画家、画工遍布这个村子,“中国油画第一村”之名真是名不虚传。
“通过大芬村的油画产业成长之路,可以透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之道。”一位对大芬现象颇有研究的学者这样评价。
“大芬油画村”的缘起
一些土生土长的大芬人告诉记者,就连他们自己过去也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深圳二线关外的小村落,如今却因一幅幅漂洋过海的油画而闻名。“咱们这是沾了文化的‘仙气’了。”
改革开放以前,大芬村村民以种田为生,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可最近几年,大芬村油画出口每年创汇3000多万港币。今年1~5月,油画村的销售额已达到5250万元。改变是从1989年一个名叫黄江的香港画商到来开始的。
黄江说,当初主要看中的是大芬村房租价格便宜,交通十分便利,便找了几名画工,租用一间民房,开始干起来。
黄江的这一无意之举其实已经迈开了国内少有的油画加工、收购、出口产业的第一步。一时间,“油画在大芬村可以赚钱”的消息不胫而走。四面八方的绘画人员,包括绘画爱好者、美术学院毕业生,甚至小有名气的画家纷至沓来,在大芬村租房创业,聚起了人气。这个由黄江和其弟子所形成的大芬油画生产、采购和集中外销的一条龙体系,就成了大芬油画村的雏形。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的大芬村其实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一方面是源源不断把油画经香港销往海外,一方面在深圳市甚至布吉镇,根本没多少人知道大芬油画村。”一位早年来大芬开油画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一直到90年代末情况才有了改变。”
改变这种情况的是政府力量的介入。
政府无形之手推动
“上世纪90年代末龙岗区和布吉镇两级政府都注意到了大芬油画村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问题是如何把握好政府的定位。”布吉镇镇党委书记李文龙说,“既要做好服务,又不能越位,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引导大芬油画产业向系统化发展。”
从改造大芬村的大环境入手,为大芬村的长远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这是布吉镇下的第一着“棋”。2000年开始,布吉镇党委和政府把大芬油画村的环境改造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龙岗区政府的支持下,他们邀请了东南大学规划研究所的专家,为大芬油画的发展制订了总体规划,同时由区镇村三级共同出资1000多万元,着手进行了村内环境的改造,拆除了违法建筑,疏通了村内道路,建起了油画市场。油画市场建起当年,大芬村的油画门店由20几家猛增到近百家。
政府的第二着“棋”是成立组织机构,为画家们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桥梁。2000年9月,布吉镇成立了深圳市第一家镇级文联,为大芬村的外来画家建起了交流和合作的阵地,并先后组织书画家到黄山、徽州、杭州、梅州、汕头、福建等地艺术采风。
第三着“棋”是举办高水平的作品展览,引导油画村原创绘画向高档次发展。今年5月底,布吉镇政府组织大芬油画村的画家在香港中环大会堂举办了“深圳布吉书画作品展”,在深港两地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企业界也引起了震动。
凭借政府一连串有计划、有步骤的“组合拳”,大芬油画村开始以一个完整的品牌形象出现在国内书画产业。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小丹评价说,“大芬模式”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有益启示: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就要坚持市场调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不能包揽包办,而要坚持民营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做好服务工作。
让大芬走向世界
大芬村如今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带给村民的也不只是财富。
画商画师来的多了,店铺开得多了,村民房屋的租金也水涨船高,村民的腰包也就鼓了。一位村民指着一家画室告诉记者,这间屋子原本是自己家的一楼,现在租出去改造成画室,“中央电视台还在那里采访过我!”
上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农村经济栏目专程派记者来大芬村采访,拍摄制作了大量大芬村村民通过油画产业发家致富的专题片,播出后又引来了不少希望加入大芬村油画产业的电话。
但大芬村得到的还远不止这些。一位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只会种地,现在走到村里看的是油画、闻到的是墨香,人也跟着变文明了,村里变干净了,治安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
大芬村的规模在一年年扩大,名声也一年年提高,但政府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镇党委书记李文龙介绍,未来3年,大芬村的画室和画店要发展到1000家,在大芬村及周边村、社区从事油画或相关产业的人员要达到10000人;未来的大芬不仅要成为深圳市乃至广东省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而且要成为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相类似的文化旅游景点,我们还希望“大芬”这一中西文化结合交融的文化产物能走向世界。
“生产、提升、改造将是下一阶段的主题,只要地方各部门携手合作,必然能使大芬村为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做出更大贡献。”李文龙满怀信心地说。(赖寄丹 罗晓汀)
华南新闻 2004年06月07日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