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被称之为“中国的奇迹”,那真的是奇迹,你完全想象不到深圳在这么短的时间建成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城市。但是实际上深圳在起步的时候规划理念是错误的,因为深圳其实是一个很有地貌特点的地方,它有丘陵,为什么要把山给炸平了,为什么不可以利用这种丘陵的地形呢?其实我们沿用的规划里面几乎都是西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个应急的城市规划的理念。一个城市,你要挖掘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的资源,他才能够带来差异性的发展。我觉得深圳这个城市其实很有文化,我们有博物馆文化,人们愿意去美术馆、愿意去博物馆,这个很厉害,因为这个很重要。
沙里宁曾经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
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奠定了一个城市的气质
王中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学院院长
深圳人愿意去美术馆、博物馆,这个很厉害
王中表示,公共艺术对整个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奠定了一个城市的气质。
我们总喜欢把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混为一谈,实际上,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深圳被称之为“中国的奇迹”,那真的是奇迹。
在首次开讲的中康路8号讲坛中,4位演讲嘉宾,把“公共”和“艺术”的关系拆解、梳理和重新诠释。从“公共艺术”概念的历史轨迹,跨到环境艺术、公共空间设计、公众参与的社会工程等等,乃至到空间规划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这些观点和案例能为当下的公共艺术实践提供急需的营养和视野。当然各方的观点也待在各自的实践中逐步论证和发光,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共艺术的公共理念如何能传递给决策者、创作实践者公众?
作为主办方的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表示,之所以发起这样一场具有针对性的学术探讨,是因为他们正在准备参与滨海公园休闲带蛇口段的公共艺术策划,感觉到从各区政府、开发商和社会层面,深圳对公共艺术有大量的需求。但频繁发出需求的政府和开发商委托方对公共艺术的概念却仍停留在狭隘的城市雕塑的视觉标志性层面,在公共艺术之所以成立的前提“公共”二字以及“公共”和“艺术”二者的关系方面,极端缺乏讨论和新的实践突破,大众也鲜有参与和共享的机会。这也是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7周年与城市设计促进中心5周年的庆典周活动之一。
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绝不仅仅因为它的设置地点在公共场所,而是因为它把“公共”的概念作为一种对象,针对“公共”提出或回答问题,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空间中的物化的构筑体,它还是事件、展演、计划、节日、偶发或派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催化剂。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价值外,还包含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并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植入公共生活土壤中的“种子”,大众是公共艺术“发生”过程的一部分,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型取向。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快公共艺术建设不仅契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也与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制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相吻合。因此,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在创新中国文化、重塑城市认同、再造社区意识和激活城市空间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将公共艺术纳入国家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战略之中。
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城市规划专家以及社区管理者共同认识到,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介入与塑造城市公共生活的力量是深刻的、独特的,认识到应该以当代艺术中最敏锐的精神气质和最富有建设性的社会目光介入城市建设,介入公共社区生活。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学院院长王中。
把“公共”和“艺术”的关系拆解、梳理和重新诠释
“公共艺术”这个词大至是在1990年左右才传入中国,公共艺术进入中国应该说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被误读的过程。大家常谈“城市特色危机”。我们的城市所有的建设不是依据城市一个整体的系统。从去年开始,住建部成立了“城市设计管理处”,这是以前中国没有的。我们总喜欢把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混为一谈,实际上,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品的简单建设,最终的目的也并不是那些物质形态,而是强调艺术的孵化和生长性,并对城市文化风格,城市活力以及城市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推动。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