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雕塑成品更加细致,滕文金在第二稿的基础上又创作了2米高的第三稿。第三稿中的小平表情平和,与照片上的形象基本无异,整尊雕像重心在前,形成一种气势,又增添了行走的动感。用滕文金的话形容:“为了让雕像看起来更加自信,我们将雕像的步伐和手臂摆动的幅度加大,仿佛那个喜欢大步走路的小平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创作核心就围绕一个字——‘走’”
在深圳举行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的那一天,深圳商报记者专访了小平铜像的主要设计者、原市规划国土局下属深圳雕塑院副院长滕文金。一进到他位于园岭新村小区工作室里,记者就看到一幅小平雕像的摄影照片挂在办公桌的正前方。十几年过去了,谈起当年的创作经过,这位今年已经74岁的老人仍然无比激动,向记者讲述了当年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第一稿拿给小平同志身边人员征求意见的时候,当时小平同志身边人员提出了三点想法。第一是小平走路非常快,这一点当时连毛泽东同志都有这一说法。据说他70岁登黄山时,健步如飞,随行人员中许多人跟不上。所以希望雕像最好是走的姿势。第二是小平握拳头时喜欢把大拇指‘藏’在其他手指里,这个特征后来被设计进了成稿里。第三是小平讲过一句话,‘改革开放的步子要大一点’,希望雕像能体现出小平的这一思想。”
滕文金回忆说,当时他任原深圳规划国土局下属的深圳市雕塑院副院长。1994年8月前后的一天,他到当时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长李容根办公室汇报工作。李容根就问滕文金“有没有办法让小平画像不用每半年重画一次?”有着40多年雕塑经验的滕文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干嘛不用青铜做一座雕塑,这样可以2000年甚至3000年都不用改。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几千年了,到现在都还完好无损。”
莲花山顶邓小平铜塑像高6米,重6吨,塑造的小平形象身穿风衣,面朝南方,大步向前,风衣的一角在身后吹起。塑像没有护栏,小叶榕和柏树围绕在四周。从北面上到莲花山顶,迎面首先看到的是影壁,上面刻着小平同志的原话:“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绕过影壁另一面能看到用隶书写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转到正面就可以看到小平铜像的全貌,底座上还有江泽民同志的题词:邓小平同志。
为了最真实地体现邓小平的形象,滕文金先后三次北上,与小平同志身边人员和另外三位作者交换意见。经过几番讨论,第二稿的设计就改成了邓小平迈开大步前行的形象,它的原型依据的是1963年7月邓小平率中共代表团前往莫斯科与苏共代表团谈判时,在机场留下的照片。“我们结合了小平60年代的身材,80年代的形象。”滕文金说,“因为60年代是小平身体最好的时候,而80年代则是他思想最成熟的时候。”同时,几位创作者又根据一张小平身穿风衣、站在黄浦江头的照片,为小平雕像“披”上了一件风衣,这样,无形中增加了雕塑的动感。
1994年深圳提出创作小平铜像设想
有了这一次的经历,滕文金创作起小平同志塑像时,内心充满了激情。第一稿的照片被制作成了9吋大、共18套送到深圳,交给市五套班子讨论,并获得了通过。不过,滕文金表示,尽管照片拿回来了,但他自己并不满意。“我觉得,制作邓小平的塑像,做老年,谁都知道,九十多岁的人,外形肯定缩小了,身子变矮了。对我来说,这样的形象是不满意的。”
每天都有市民自发来到小平铜像前献花。深圳商报记者 姜志强摄
马上,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的厉有为同志多次组织专门工作班子进行研究。滕文金说,有一天,李容根突然给他打来电话,说市领导认为这一想法很好,要他马上拿一张小平同志的照片过去。滕说,“我当时没有任何准备。”但是,他想起正好他的同学白澜生在北京举办雕塑展,有一幅“小平南巡’的塑像,一想这是现成的,于是马上给他打电话,问他留没留照片。白澜生说有。10月4日,滕文金飞到北京,和他一起设计出了雕像方案的第一稿。这一方案取材自邓小平88岁南巡时的照片,取的是小平同志站立的形象。
三次北上征求创作意见
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之后,深圳市委在深南路与红岭路交叉口竖立了一幅小平同志半身像宣传画。这一幅巨大的宣传画不仅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更成为深圳的城市景观之一。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于是,他想到了去咨询邓小平身边人的意见。一个有利条件是,滕文金与小平同志女儿邓林曾是中央美院的校友,滕文金在雕塑系,邓林在国画系,彼此非常熟悉。他每天都看到邓林骑着一辆自行车来上学,穿着一双球鞋,袜子都破了。因为觉得邓林住在中南海,有一次,滕文金问邓林说,“你是不是天天都能见到毛主席?”没想到邓林对他说,“你以为我住在中南海就能天天见到毛主席啊?就连我爸爸我一个星期都见不到一次。”
2000年11月14日,国内第一座由中央批准、以城市雕塑形式竖立的邓小平雕像在深圳莲花山顶揭幕。
滕文金说,为伟人塑造雕像,没有亲眼目睹伟人风采是相当困难的。滕文金曾有一面之缘亲眼见过小平同志。他回忆说,1952年至1958年,他在首钢运输部做一名工人。1956年的一天,小平同志来首钢视察,“那天我刚好下班,在一个道口等待厂内的火车经过。没想到,一低头,看到小平同志坐在一辆伏尔加小车里也在等火车经过,窗帘都没有拉上,小平同志就在我身边并正好与我成一排。”
但是,限于技术条件,小平画像的材质是由铁皮制作、用油漆绘成。由于两种材质的收缩比不一样,铁皮基本不收缩,而油漆经过风吹日晒收缩得比较厉害,所以画像常常开裂、卷曲、剥落。据滕文金介绍,小平画像当时每半年都要重画一次。而画像每重画和变更一次,都会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
一位姓田的先生顶着烈日爬到莲花山顶,向小平铜像献花。深圳商报记者 范国瑞 摄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