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其产业转型升级,做大交易平台,从2012年起,大芬还联合深圳市企业联合会主办了三届深圳艺博会,成功举办多届大芬国际油画节,积极扶持村内企业参加广交会、广东旅博会以及海峡两岸文博会等交易展会。
2007年深圳市、区政府投入巨资为画家、画工兴建了268套公共租赁住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芬油画村的“住房难”。
“每个人口音不同、口味不同、模样不同,有光头留着山羊胡的,有七八十岁头上扎花布的,也有挺着啤酒肚穿牛仔裤的……但追求一样,目标一样,信念一样。”作为在大芬打拼十几年的“老人”,大芬美术家协会会长李铁香坦言,大家都是有追求的画师,为了共同的艺术梦想聚在一起。
深圳大芬村曾经是一个城市边缘的旧村落,然而却在没有一所专业院校的现实环境下,发展成为一个数十亿产值、数万从业人员的油画产业总部集聚区。人们称它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传奇。
就是这个长期以来被深圳官方视作文化创意产业样板的村落,却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饱受质疑,人才流失、产业单纯、土地紧张、转型升级难、呼唤原创……更一度成为萦绕在其头顶的热点词汇。
“大芬村已做了二十多年的市场,完全可以走一条既不失油画本色,又切中时代脉搏,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升级之路——打造世界级的油画、装饰画研发创意基地和总部基地。”在栾立银看来,未来,大芬完全可以通过“大芬原创”、“艺术衍生”、“版权的合法保护授权”等探索,拉长大芬油画产业链条。
事实上,同蒋庆北一样来到大芬追梦,并找到“出路”的人还有很多,李铁香、谢非、杨化喜、柯明泽、黄凤荣等都位列其中。数据显示,目前大芬油画村已聚集了原创画家200多人,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人,省级美术家协会会员50多人,市级美术家协会会员150多人,他们已成为大芬村的中坚力量。
对于大芬这10年来的发展,不久前,王京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给予高度肯定。他表示,当前正赶上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如何更好地推进深圳文化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这方面,深圳大芬用十年的开拓、沉淀与创新,既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也给出了一个多彩而有力的答案。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