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陈益君老家在屯昌南坤镇,前年他中专毕业后,决定留在屯昌油画街。“大多数同学去了珠三角地区打工,短期来看,他们月薪平均都在四五 千,比在屯昌工作要高得多,但我不想将画画只当成赚钱谋生的手段。”陈益君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很穷,哥哥姐姐都在上大学,他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在海口打 工的两年里,月薪只有1200元,但能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他觉得很满足。后来他回屯昌学油画,在张贤科的鼓励下,在屯昌油画街开了一家画廊,出售自己 绘制的油画。陈益君告诉记者,政府每年给他补贴15000元,再加上自己每个月能赚三千多元,已足够生活。
她画的是一幅人物肖像。“这位阿婆要过70岁生日,这是她的儿子让画的,要画一星期才完工,画费是2500元。”杨娇萍微微一笑,长相端庄的她透露出一种古典的气质。
“有时候活多,我们就发动其他的农民画工一起画。”张贤科说,他们培训了不少“农民画家”。杨娇萍说,自己当时也是从学徒走过来,当地不少年轻人过来学画画,他们都很淳朴,画画也很努力,自己和丈夫也在用心带他们,希望他们有一天能像自己一样,有一个好出路。
说起油画,张贤科满面红光……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夫妻恩爱,女儿读初二,儿子上幼儿园。
广州最困难时住地下室 两人一天伙食费3块钱
记者看到,画廊里挂满了夫妻俩创作的一幅幅油画,有神飞瀑布、山光水色、沿河风景、古老陋房、田园风光、牧童玩耍、美女倩影,画廊中似大千世 界,变幻无穷,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犹如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这些油画作品新鲜、神奇、浪漫和厚重,一股股扑面而来的气息让人感到阵阵震撼……
2009年,屯昌油画村诞生,短短3年就成功走出海南,在国内很多城市甚至欧美都有了一定知名度。2011年初,屯昌县政府投资几千万元打造“油画一条街”,为返乡创业的油画师和省级、国家级油画家创造创业条件,为油画产业发展提供产品展示、交流、交易的平台。
张贤科的老家在儋州光村,家境贫寒。靠他和妻子打拼,苦尽甘来,如今已有几百万身家。“我们原先在广州、深圳给别人当画师,3年前回到屯昌开画廊。去年最大的一笔订单是17万元,一百多幅油画,一年赚三十多万元,还是做油画产业有前途啊……”
张贤科和妻子杨娇萍都是画师,这在屯昌并不多见。“现在我们的油画产品不愁卖,就怕画不出来。”杨娇萍说,没有什么能比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更幸福的了。(记者吴岳文)
屯昌县油画产业协会会长陈传涛约40岁,眼睛透出他从事艺术行业的聪明和睿智。“我们正在致力打造‘农民油画’品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除 了建设油画街,引进画师外,还积极走平民之路,使越来越多农民参与到其中。”他告诉记者,他和张贤科等人把很多当地农民培养成了画工、画师,按照订单画油 画,卖到海口、深圳、厦门,出口到美国、英国。2013年,屯昌油画村和油画街共接到了包括来自欧美国家在内近4万幅订单,产值近700万元。
1999年,张贤科和杨娇萍结婚。几年后,他们一起到“中国第一油画村”深圳大芬村。现在大芬村创造了六百多家画廊和数亿元油画销售额、占领全 世界60%油画市场的奇迹。不过当时大芬村名气还不是很响,村里芦苇满地,下雨天巷子里都是泥。张贤科投入2万元在大芬村开起了油画工作室,只有二十多平 米,开张半个月了,一幅画都没卖出去,张贤科急了……有一天,他在油画村见到3名美国游客,不懂英语的他硬是把老外领到自己的工作室。老外被他的热情感 动,最终花240元买了15张画……
油画不愁卖 就怕画不及
开始他们很难融入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囊中羞涩,和老乡租住在昏暗潮湿的地下室里。“刚开始,我们画出来的画,因为没有关系,卖不出去。生活陷入 了困境,花3块钱买点萝卜干和鸡蛋就是一天的伙食。慢慢我认识了一些油画收购商,就把油画卖给他们,他们压价很低,一幅画只能卖十多元。”张贤科说,他和 女友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在画画,苦干一个月,也只有2000元收入。
原标题:海南夫妻画油画年赚30万元 盼带乡亲画农民画
“我和妻子经常外出写生。屯昌是一个十分适合开展油画创作的地方,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田畴似锦,花果飘香。屯昌境内的木色湖、加乐潭、雨水岭 等既有热带风情又山环水绕的景点,在省内乃至国内都少有。”张贤科告诉记者,在油画街他的订单最多,经常有海口、三亚等地的酒店、咖啡厅等向他大量订购油 画,每年都有几十万元收入。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