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转型,大芬村完成了由农村到城中村,由城中村再到城市街道社区的蜕变,并成为云集数千画商、画师,近千家画廊的“中国油画第一村”,而村内更是形成一种类似于SOHO的社区模式。
■改造前:两层楼的场地月租仅千元
1993年,滕斐和朋友以每平方米16元人民币(包水电)的极低价格,从政府手中租下了慕尼黑市郊9幢相邻的小房子做艺术园区,当时房子周围什么也没有,但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的艺术园区不仅聚集了大量艺术家,成为慕尼黑的文化中心之一,周边的房地产、商业等也被逐渐带动起来,“如今这个地区已成为慕尼黑的成熟社区了。 ”
对大芬村“出任”上海世博会深圳案例馆的“形象代言人”,深圳案例馆负责人周弘玫曾表示,大芬村虽是深圳的一个城中村,但大芬村从一个普通的城中村最终成为世界油画工厂,其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值得其他地方借鉴,“这是深圳主推大芬村案例的主要原因之一。 ”
滕斐的经历不仅让记者联想到美国纽约的百老汇: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百老汇大道的剧院文化开始蓬勃发展,鼎盛时期拥有80多家剧院,1928年甚至曾有2000万人次观看了百老汇歌剧。
在大芬村纷纷扬扬的产业化背后,大芬村本土原创画家的生存状态同样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