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日,首届中国(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博览交易会暨2010大芬国际油画节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村拉开帷幕。新华社发
直到1989年,大芬村还是一个小渔村。当时,一名香港画家黄江带着其他20名艺术家来到大芬村。2011年,黄江说,大芬村的生活成本很低,而且离香港很近。他曾每个月卖给外国买家几十幅高仿名画,其中很多是美国和欧洲的买家;在了解到市场的潜力后,他开始向其他画家传授经营之道。
在大芬村拥有数十家画廊的黄江油画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黄通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大芬村的复制画90%以上出口,大部分出口到欧洲和北美。现在,油画的出口量下降至总数的不到1/3。”
钟早春正在临摹梵高的画作(西班牙《世界报》网站)
(原标题:西媒关注中国大芬油画村转型:如今85%的产品都是内销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参考消息网3月27日报道 西媒称,当大多数农民工成为制造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并把广东变成了“世界工厂”的时候,还有一些像钟早春和赵小勇一样的人在大芬村站住了脚。这个被称作“油画村”的小村庄在辉煌时期曾经占领世界临摹油画产量和销售市场的60%。
谢春缇说:“很多画家都放弃了,离开了这里。”谢春缇毕业于江西的一所艺术学校,她正在路边兜售高仿的梵高画作。她说:“以前的国际市场很大,利润很高;我们一天卖出两三幅画,就能养家糊口。现在,我们一天卖五六幅画,仍没办法养家。”
报道称,现在,大芬村的居民们正在努力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随着外国买家的减少,他们正在瞄准国内市场,从临摹毕加索的画作转为仿制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和明亮多彩的肖像画。(编译/邬眉)
报道称,1989年,一位香港艺术家被低廉的租金和靠近市区的位置吸引,把大芬村建成了艺术家聚居区。20世纪90年代,画廊纷纷开业,制作出高质量的仿品用于出口。低廉的房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画家和学徒。
【延伸阅读】美媒:深圳油画村居民曾仿世界名画赚大钱 现在养家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犹如当头一棒,彻底改变了大芬的油画产业。油画商亨利·曲(音)说:“油画并非生活必需品,过去每年我们的油画出口是20个集装箱,金融危机之后只有两个集装箱。”
时间长了,其他商人和画师也开始效仿黄江的经营模式。久而久之,新的画室和工作坊在大芬村如雨后春笋般一家家出现了。它们大都依靠的是农民工和刚刚毕业想要在艺术的世界中积累经验的大学生。
内地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拯救了大芬村。大芬村无规则画廊的所有者张亚哲说:“尽管出口市场萎缩了,但国内的需求更大。现在,本地房主和酒店是我们最大的顾客。中国各地建的房子和酒店越多,需要我们的画的墙就越多。”
但那之后,和广东的其他出口产品一样,大芬村兴旺的生意也在2008年的危机中失去了动力。
与电子或科技产品所经历的一样,大芬油画产业的转型也伴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对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消息网3月3日报道 香港媒体称,西方油画复制品的海外买家将失望地得知,著名的深圳大芬村的画室墙上不再挂满廉价的凡·高和莫奈仿作,大芬村曾是全世界量产艺术品和名作仿品的中心。
在之后的十年中,大芬村靠制作名作仿品的高效流水线出了名。他们接受西方商人的订单,画家们每天可以制作出好几幅作品。
专家称,大芬村就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北京正在尝试将中国几十年来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基于制造业和投资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更具可持续性的创新型经济。淘汰落后的工厂,引入高科技初创企业和闪亮的办公园区。
【延伸阅读】南华早报:内地装修市场拯救深圳“油画村”
今天,取代这些名作的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作品,甚至还有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原创作品。同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还有买家,他们中包括艺术眼光日臻成熟的房地产业主和需要装饰墙壁的酒店所有者。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繁荣,室内装潢需求大增,大芬的艺术产业从2010年又经历了明显的改善,直到2015年达到巅峰,成交量达到4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6%。
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3月24日报道,钟早春(音)早就忘了自己这辈子到底临摹了多少幅梵高的油画,反正已经多到现在她完全可以一只眼睛盯着画布,另一只眼睛看着手机上的肥皂剧。现在她正在临摹梵高的《夜晚露天咖啡座》,只需要几个小时她就能画完。在画完这幅画之前,她先勾画出了《向日葵》的轮廓,准备明天一早就画完整幅画。
报道称,经济转型一直困难重重。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创25年来的新低,广东省制造业工人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几年后,市场需求量大幅飙升。大芬村变得非常繁荣,黄江也因此致富。大批中国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涌入大芬村;在接受3至6个月的培训后,他们一天最多可临摹20幅名画。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