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村里的画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大芬村还投资1亿元修建了大芬美术馆。这栋青灰色的建筑,软硬件条件比起国内许多大城市的美术馆都毫不逊色。馆内常年免费为大芬原创画家提供展示场地,为原创画家举办展览。此外,大芬村还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深圳大芬艺海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帮助画家们扩大知名度。
图1 村口的雕塑生动地体现了大芬村的产业特点。
大芬村成功的关键,在于精确的市场定位。其“艺术商品”的定位避免了与国内其他地区画家“艺术品”的竞争,也有利于发挥自己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在市场化的商品和原创的作品之间逐渐找到平衡。
走在大芬村整齐的街道,记者发现,街边的画廊一家紧挨一家,路上不时看到扛着巨幅油画的工人,还有工人叮叮当当地在路边钉着画框。香港画商黄江的黄江油画艺术广场就在街口,正是他在1989年初,带着20名画工,在房租便宜的大芬村开始了油画加工、收购及出口的尝试。没想到,此举带动了一个村的油画产业。“大芬发展为油画村也许是个偶然,但大芬的迅速崛起却是必然,这就是‘市场之手’的推动。”布吉街道党工委宣传部部长任晓峰说。
“大芬村的艺术氛围越来越浓了,”常年来大芬村买画的厦门画商张先生说,“以前的大芬村就是几家油画店,现在画更好了,又有了美术馆,咖啡街,大芬村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油画村了。”
提起大芬村,一个绕不过的词汇是“临摹”,不客气的人会更直接说“复制”。的确,大芬村成名之初,靠的就是临摹、销售各种世界名画。
走出展厅,吴瑞球拍着库房门口几个硕大的包裹告诉我们,画好的画直接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每天都有专门的物流公司前来收画。
集艺源位于大芬村村口一处二层小楼,一楼是展厅,二楼的库房里堆放着成百上千幅油画,另一头的画室里,画师正在对着一张欧洲风格的油画精心临摹。“画师临摹的原画是我根据客户要求,自己画的,批量订单就由画师们临摹,基本可以保证95%以上的相似度。”吴瑞球自己也是绘画高手,他创作的油画在楼下的展厅里标价上万元。
图4 文博会为大芬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也大大提高了它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扩大了销售渠道。也正是在文博会上,大芬村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跟集艺源一样,大芬村里还有许多从事油画创作与生产的龙头企业,他们专门负责承接订单,流水线式的集体创作又把艺术品创作变成了生产加工。再加上画框的生产,到油画原料、画框木材的供应,再到油画产品的托运、快递,最后还有市场营销的经销代理商,现在在大芬村,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油画产销链条,在这一链条上,每天都有2万多件绘画作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
图2 画师在工作。
“临摹”加“原创”两条腿走路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龙岗区委、区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大芬面临的挑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减免廉租房租金和商铺租金,大幅降低廉租房的入住条件,组织大芬油画企业在深圳市举办各种主题展销会,扶持大芬油画村企业举办国内巡展等,帮助大芬村的画商们安然度过此次危机。
近期,龙岗区还将对布吉大芬油画村升级扩容,希望能深入挖掘其文化品牌价值,一改大芬村目前“前店后厂”的“作坊”式运作模式。龙岗区区长张备设想,将通过升级改造为大芬村扩容,同时充分利用大芬村的品牌知名度,将大芬村优化改造为一个专门的油画展销平台,将扩容的部分提供给油画企业作为专门的生产基地。
大芬村的成功,还得益于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没有到过大芬村的人,很难将想象中艺术气息浓厚的油画创作与市场行为联系起来。但是大芬村的油画从生产到销售,已经完全市场化了。
除了这个展销大厅,集艺源在村内还有一个数百人的“工厂”,画工们按照画稿,有的画山,有的画水,形成一条“行画”的生产流水线。据他讲,最多时,他一幅画稿,“生产”了1万张画。他的画主要销往国外,每年销售额数百万元。
“临摹”给大芬村带来了名气,也带来了困扰。“仅仅靠临摹画搞出口,抗风险的能力太弱。”龙岗区文产办副主任彭罡说。因此,早在几年前,在政府的引导下,部分有先见的企业就及时开拓国内市场。例如集艺源早在2004年就开拓起了内销市场,截至目前已在国内开设分店10余家,两年内将发展到40家。依靠两条腿走路与完全依赖外销市场相比,抗风险能力就强得多。
朱红和陈求之夫妇见证了大芬村的这些改变。他们在大芬村开着一家叫做“太阳山”的画廊。这个古朴的小四合院,假山掩映,细水涓涓,传统民居的特色与悬挂其中的油画相得益彰,引得往来的客人赞不绝口,让朱红很是自豪。
市场化的创作方式
焕然一新的大芬村在首届文博会上一亮相,立刻赢得了满堂彩,各方面对大芬村“艺术与市场对接,才华与财富转换”的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更为重要的是,文博会为大芬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也大大提高了它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扩大了销售渠道。也正是在文博会上,大芬村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从此,大芬村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关键词:市场定位
在龙岗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大芬村的面貌悄然改变。街心花园里摆放着绿色的阳伞,原木色的桌椅,旁边的咖啡店飘出阵阵香味、音乐喷泉欢快地喷涌,不少游人坐在阳伞下惬意地喝着咖啡,欣赏着周围的雕塑,神态悠闲。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