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彼爱其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洪标也有同感,从业30年来他经历了从代工到自建品牌,再到打造销售平台的两次转型。“2003年时眼镜厂工人的工资是几百元,现在4000元,可代工费比2003年时还低。”
“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在变化,以前家里挂印刷品就行,后来从印刷品变成复制品,现在又从复制品到原创品。”大芬美术产业协会会长栾立银告诉记者。
新华社深圳5月16日专电(记者 赵瑞希)眼镜、服装、珠宝、油画……记者在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发现,这些原本因加工、代工、临摹复制聚集起来的传统产业,正通过文化创意寻找出路,焕发生机。
实际上,深圳的服装产业也在转型后焕发出了生机。近年来,位于深圳龙华新区大浪街道的服装产业已经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出口加工型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自有品牌型发展模式转变,自有品牌产品产值上升到80%以上。
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但转型已成共识。
作为文博会的分会场,大浪时尚创意城聚集了多个性鲜明的设计师时装品牌。注入了创意因子的服装产业,已经拥有了很强的品牌溢价能力。有些品牌还走出了国门,在海外开设专卖店。
大浪服装产业聚集区、横岗眼镜产业聚集区、水贝珠宝产业聚集区……像大芬油画村这样自然形成的产业聚集区在深圳有很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它们见证并实践着深圳从来料加工到科技创意的转变。
以油画产业为例,从1989年一名香港画商招募画工进行油画的临摹和批量销售开始,到如今有大小画廊及门店1200余家、油画从业人员约8000人,大芬油画村以油画复制品艺术生产闻名世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近年来油画村遇到了发展瓶颈。
“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深,生产企业,每制造一个产品,设备都在折旧;品牌企业,每销售一个产品,品牌都在增值。对于企业而言,要长久的发展,就需要建立品牌,才有抵抗风险的能力。”陈洪标说。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大芬油画村提出逐步实现从单一的行画复制与临摹向原创油画和创意艺术转变、从“复制工厂”向“艺术品市场”转型的发展目标,转型已经起步。大芬美术家协会会长李铁香说:“要尊重市场需求来画画,文化产品才能做到雅俗共赏。”
2003年,深圳确定“文化立市”战略。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实现增加值1757.14亿元,增长13.1%,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正在举办的交易会拥有66个分会场,不少是与文化密切相关的传统产业聚集区。
深圳龙岗区横岗街道辖区内聚集了几百家眼镜企业,生产了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中高端眼镜。横岗眼镜时尚协会秘书长徐明俊说:“作为代工和贴牌的生产方,生产每副眼镜最多只能挣10元钱。而近年来,深圳人力成本提升,走代工之路遇到了难题。”
“转型虽难,但把握住转型带来的机会,赋予传统产业文化创意内涵,就会成为市场的赢家。”栾立银说。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