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来到深圳,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给中国带来了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女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深圳博物馆图)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截至当年,共建立了包括339个市县、3亿多人口、50万平方公里的对外开放地区,打开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这样评价。
铁一般的事实,昭示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生产力得到如此大的释放。深圳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去年的2.2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已与曾经差距无比巨大的香港相当。与当年的“逃港潮”形成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如今选择在深圳创业定居。
城市面貌翻天覆地变化。深圳当初最高楼仅有3层,如今超过100米以上摩天大楼已有近1000栋,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地铁通车里程297公里,拥有近千座公园、被誉为“公园之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过去5年,深圳GDP年均增长9.2%,跻身全球城市30强,不断在高质量发展中发力,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百姓福祉稳步改善,城市文明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特质更加凸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部深圳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掀起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大潮的实践明证;
一部深圳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写照。
此时此刻,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深圳、回望中国这段不凡历程,更加深切体会到改革开放对于迈入新时代的中国,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又有深远的未来昭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既是时代的宣示,更是人民的心声。
这是1985年底竣工的深圳国贸大厦(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段文华摄
壮阔的历程——从“深圳速度”到“中国高度”,这座在南海之滨拔地而起的城市不断书写时代传奇,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提供不竭动力
夜幕降临,沿着深南大道行驶,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招商银行总部、腾讯大厦……一路高楼林立,流光溢彩,整个城市犹如铺展开的一幅缤纷画卷,勾勒出美丽的天际线。
这条25.6公里长的大道,是深圳的坐标轴,建设历程也折射着这座城市发展的时间轴——
1980年,第一段修通的深南大道全长仅2.1公里,7米宽的路只够两辆车并行,但这已经是当时特区最长的路;
1982年到1984年底,第一次扩建工程完工,路拓宽到50米;
1987年,中间的铁路用高架桥托起,6.8公里长的深南大道被深圳人自豪地称作“十里长街”;
1992年,深南大道拓宽至135米;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大道两侧增加了灌木、乔木等上百种植物,呈现园林景观;
2018年,深圳推出景观照明提升行动,夜晚的深南大道华灯璀璨,魅力动人。
这条路见证着深圳的光荣梦想,昭示着深圳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业的香港青年张龙华,三个星期就拿到了营业执照,总部在香港的公司因此迅速融到1000万港元。
对张龙华来讲,这里有着浓郁的创业创新氛围,前海不断改革的步伐,可以让创业潜力加倍释放。
如果说,“三天一层楼”的速度曾让深圳闻名全国,那么追求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创新活力越来越让这座城市扬名世界。
1987年12月1日,深圳敲响中国土地拍卖第一锤。新华社发(深圳博物馆图)
今天,人们谈论深圳,早已不再是“三来一补”“贴牌加工”“模拟仿制”,而是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圳以标志性的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宏大叙事中的最新注脚。
深圳何以成为创新之都?
曾有人这样比喻,创新仿佛是盛开的美丽花朵,需要充足的阳光雨露、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而发展环境的营造,归根到底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理念的更新。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成立初期,提出自办微波通讯,被痛斥为“胆大包天”;因为员工缺少粮食配额,希望通过外汇储备自购粮食,也被批评为“异想天开”。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1年底,这个巨型标语牌矗立在了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这一口号出现在35周年国庆游行的彩车上,传遍神州大地,被亿万中国人叫响。
在石破天惊中实现突进,在敢为人先中寻求突破,特区的“特”就体现在“闯”上——
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创办的银行开业、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创办……近40年里,深圳创出约一千个“国内第一”。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