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立早期阶段,深圳通过“闯”,率先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以拓荒牛精神突破盘根错节的旧体制束缚,到1985年底,深圳工业总产值从1979年的6061万元迅速增长到24.12亿元,并向全国输出理念与经验。
率先引领、争取主动的改革精神一以贯之:2000年率先从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转型;2008年率先布局生物技术、新能源、互联网等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率先布局新一代存储处理技术、新材料等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率先培育生命健康、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
在深圳科技园的大疆创新总部,民用无人机领军者汪滔(中)参与研发人员的讨论(2015年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没有改革开放的精神,没有敢闯敢试的勇气,没有冲破体制的创新,不可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今天的深圳,中国就不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年过九旬、曾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说。
坚持市场化为导向,这是深圳乃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信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充满活力的奥秘。
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已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1987年深圳出口总额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三、1988年跃居第二;自1993年起,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年居全国第一位。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后,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改革实施的前两年,深圳商事主体总量由不足100万户,迅速达到215万户,增量超过改革开放前30年总量。此后,这一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开,创新创业的市场活力空前迸发。
改革再推进,创新无止境。
2018年2月,深圳又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对标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其中126个政策点均是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来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以广阔胸怀接轨国际拥抱世界,深圳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率先打开国门搞建设,深圳抢抓“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聚全球资源为我所用。
“深圳的土地资源有限、淡水也是买来的,也没有矿产资源,高校也不多,深圳发展到今天的主要推动力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深圳最大无形资源和最大的软实力,它像一块磁石,把所有资源都吸引过来。”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主任杨立勋深有感慨说。
一批批海归人才来到深圳创新创业——由5位杜克大学、牛津大学等名校归国博士组建的光启,目前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申请量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86%;
一批批深圳本土培养的企业茁壮成长——1999年深圳首届高交会,28岁的马化腾融到了220万美元,腾讯公司就此不断腾跃,2012年全年营收438亿元,2017年达到2377亿元,2018年微信全球用户突破10亿。
2016年3月5日,任正非在位于深圳的华为总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这样解释当初为何选择深圳:1987年这里出台的文件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没有这个文件就不会创建华为。
任正非如今称:华为总部基地永远在深圳。在他看来,国家会更加开放,企业能够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公平竞争,坚持法治化、市场化的道路,就能托起企业的理想和梦想。
有了市场,梦想就会照进现实。
今天的深圳,已成为一座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都市,拥有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拥有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7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2017年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50%左右,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改革开放,释放出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深圳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的心血和付出。
1982年,深圳最早的港商独资企业凯达玩具厂招工,郑艳萍等几百名年轻姑娘分别从韶关、汕头等地来到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1989年的百万民工“南下潮”,更是让深圳成为外来工聚集最早、最多的城市。来自梅县的打工妹安子,在1992年写下了中国首部打工纪实小说《青春驿站》,记录了这段深圳火热的打工历史。
“我要向你们鞠躬!”2007年,郑艳萍等凯达姐妹登门探望袁庚,这位90岁的老人取下帽子,向第一代打工妹深深鞠躬,对特区建设者致敬。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